[发明专利]一种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温拌沥青薄层罩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5204.2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01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知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C7/35 | 分类号: | E01C7/35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霞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水泥 混凝土 再生 集料 沥青 薄层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温拌沥青薄层罩面结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设在原路面结构(1)上的温拌橡胶沥青粘结层(2)以及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温拌沥青薄层罩面(3)。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将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与泡沫沥青温拌技术两大道路环保技术结合,弥补了单纯使用沥青温拌工艺导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可能下降的不足,使其在不低于热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指标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减少建筑废弃物污染,节省天然集料资源,而且能够降低热拌沥青混合料生产和铺筑时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同时达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双重环保目标。此外,本发明还能够解决薄层罩面热拌沥青混合料容易冷却导致达不到压实度要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具体为一种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温拌沥青薄层罩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垃圾年产生量以8%的速度逐年增多,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很低,全国平均综合利用率不足5%,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需耗用大量的征地费、垃圾清运费、处理费等建设费用;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散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城市破旧建筑物的拆除、城市道路白改黑等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废弃水泥混凝土已经成为城市建筑垃圾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利用废弃水泥混凝土生产出的再生集料的颗粒形状和级配都不好,故其性能较差,一般只能用于低强度的混凝土及其制品,用途比较单一。
近年来再生集料生产工艺逐步完善,国内开始研究将再生集料用于制备热拌沥青混合料,扩展了再生集料的应用范围,但再生集料热拌沥青混合料仍然需要将原材料加热到相当高的温度,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在生产和施工的过程中还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严重影响周围环境。
目前道路薄层罩面多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铺筑而成,由于道路薄层罩面厚度一般不超过3cm,厚度较薄,热拌沥青混合料容易冷却,不宜碾压密实,往往压实度达不到要求,容易产生病害,丧失罩面的养护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同时解决废弃水泥混凝土和热拌沥青混合料废气排放引起的污染环境、天然集料浪费资源、热拌沥青混合料能源消耗大、天然集料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有所下降以及热拌沥青薄层罩面施工温度下降较快导致压实度不达标等问题。使用本发明后能够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减少热拌沥青混合料加热施工带来的大量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提高薄层罩面压实度使其满足规范要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温拌沥青薄层罩面结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设在原路面结构(1)上的温拌橡胶沥青粘结层(2)以及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温拌沥青薄层罩面(3)。
所述原路面结构(1)为原有旧路面结构或新建道路路面结构。
所述温拌橡胶沥青粘结层(2)为掺入温拌剂的橡胶粉改性沥青薄层。
所述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温拌沥青薄层罩面(3)为利用公称最大粒径为9.5mm的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制备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其厚度为2.5cm。
所述温拌橡胶沥青粘结层(2)的原料包括:橡胶粉改性沥青和沥青温拌剂。
所述橡胶粉改性沥青为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的橡胶粉改性沥青,其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的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温拌橡胶沥青粘结层所用橡胶沥青技术指标应满足要求
所述沥青温拌剂为常州信拓路面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XT-W3型沥青温拌剂,其属于发泡型温拌剂,其自身含有20%的结晶水,当加热温度达到85℃以上时水分会自动散失出来使沥青发泡,降低了热沥青粘度,从而保证了低温下沥青能够喷洒到道路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52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环保再生透水性混凝土
- 下一篇:隐形消防通道及其铺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