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螺栓的电源与信号传输装置及感应螺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1401.5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62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朱秀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气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24 | 分类号: | G01L5/24;H02J50/20;F16B35/00 |
代理公司: | 31249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周荣芳<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TW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螺栓 帽盖 接点组 信号传输装置 电路板模块 电源 电性接触 供应模块 螺栓 电性连接 锁紧状态 外部电源 远距传输 周边系统 插设 感测 存取 储存 传输 监控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感应螺栓的电源与信号传输装置及感应螺栓装置。其中电源与信号传输装置应用于具有第一接点组的感应螺栓,其包含帽盖模块及供应模块。帽盖模块设于感应螺栓的一端,且具有帽盖电路板模块。帽盖电路板模块的第二接点组电性接触第一接点组,以与感应螺栓做电源与信号的电性连接。供应模块插设于帽盖模块内,其通过第四接点组与帽盖电路板模块的第三接点组做电性接触,以传输外部电源至感应螺栓或存取感应螺栓所储存的信息。由此,以改善感应螺栓电力持续供应的问题,且可及时将感测的信号与周边系统做有线或无线的远距传输,进而监控螺栓的锁紧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感应螺栓(SENSING BOLT)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可改善感应螺栓的电力持续供应问题,且可对感应螺栓的感测信号做及时远距传输,以监控其锁紧状态的电源与信号传输装置及感应螺栓装置。
背景技术
所有市售的具有感应组件的螺栓(即类似本发明的感应螺栓)大多以有线方式处理形变信号的撷取以及所需电力的持续供应,因其受限于有线结构,以至于无法使用动力锁紧工具接上一般螺栓套筒(SOCKET)后予以驱动锁固。因而本发明的发明人申请了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I454346及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105121151等相关专利。其中利用传输套筒(TRANSMITTING SOCKET)的设计,以解决锁固过程中感应螺栓内的无线信号被套筒的金属材质阻绝,以至于无法传递感测信号到控制器的问题,如图9、图10所示的传输套筒与感应螺栓的实施示意图与方块图。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上述专利的发明所应用的感应螺栓锁固后,仍然存有电力的持续供应以及感测信号无法传输至更远的问题;其中,感应螺栓内设置的电池,由于感应螺栓(SENSING BOLT)本体空间有限,使得电池容量也因此受限,且长期储存下也有慢慢耗尽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经多年潜心研究,设计了一种感应螺栓的电源与信号传输装置及感应螺栓装置,以针对现有技术的缺失加以改善,进而增进产业上的实施应用性,其诸如:车辆轮圈螺栓的锁固以及各式各样有安全考虑,不但需要控制螺栓的夹紧力,更要求能随时监控其锁紧状态的结构设备。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于提供一种感应螺栓的电源与信号传输装置及感应螺栓装置,以改善上述现有技术应用时所遇到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感应螺栓的电源与信号传输装置,其应用于感应螺栓,感应螺栓的一端具有第一接点组。感应螺栓的电源与信号传输装置包含帽盖模块及供应模块。帽盖模块为中空结构,以具有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且帽盖模块以第一容置空间套设于感应螺栓的一端;帽盖模块具有帽盖电路板模块,其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的交界处,帽盖电路板模块面向第一容置空间的面上设有第二接点组,以与感应螺栓的第一接点组电性接触,帽盖电路板模块面向第二容置空间的一面设有第三接点组。供应模块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并具有第四接点组,以与帽盖电路板模块的第三接点组电性接触。其中,电源与信号传输装置经由供应模块通过帽盖模块选择地传输电源至感应螺栓,或存取感应螺栓所储存的信息。
优选地,供应模块为供电单元、供电与天线单元或供电与信号连接器单元。
优选地,供应模块、帽盖模块与感应螺栓通过螺纹结构、卡扣结构或紧配结构,并加上防漏装置予以组合,且感应螺栓与供应模块、帽盖模块彼此以设于其本体的定位点相互嵌合。
优选地,帽盖模块为不遮蔽信号的材质或金属材质所制成。
优选地,帽盖电路板模块包含微处理器、无线传输单元及保护电路单元;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无线传输单元、保护电路单元、第二接点组及第三接点组;无线传输单元配置以进行无线信号传输;保护电路单元配置以防止过大电流伤及该感应螺栓,并于达到电源容量的设定下限及时提出警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气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气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14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