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哈氏合金C276无缝管高屈强比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2638.5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2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孙文强;王宝顺;杨晨;谢飞;王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F1/10 | 分类号: | C22F1/10;C21D9/08;C22F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c276 无缝 屈强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哈氏合金C276无缝管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哈氏合金C276无缝管高屈强比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哈氏合金C276是一种改进的、超低碳型Ni-Cr-Mo系镍基耐蚀合金。它为了降低合金晶间腐蚀倾向,控制合金中C、Si含量,降低C含量可以减少合金中碳化物的析出数量,降低Si含量可减少合金中金属间相的沉淀数量,从而达到提高合金耐晶间腐蚀的目的。该合金对于氧化性和中等还原性介质都具有优异的耐蚀性,特别是在含F-、Cl-的氧化性酸中,在氧化性酸和还原性酸的混合介质中以及含氯的水溶液中,均具有其它耐蚀合金无法比拟的独特耐蚀性。
因哈氏合金C276优越的综合性能,油气领域的相关设备常采用其制备的无缝管材,以抵抗油气井极其恶劣的高温高压强腐蚀环境:使用外压≥138MPa,温度≥175℃,且环境中H2S、CO2、Cl-浓度很高。如此苛刻的条件不仅对其耐蚀性能要求高,而且对C276合金无缝管材的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室温屈服强度需在1050MPa以上,甚至1100MPa以上,且要求高屈强比。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关于C276合金无缝管高屈强比、高钢级精确控制的专利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哈氏合金C276无缝管高屈强比控制方法,本发明经多道次“冷轧-热处理”工艺后实现了C276合金无缝管材高屈强比、高钢级的要求。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哈氏合金C276无缝管高屈强比控制方法,包括对哈氏合金C276的坯料依次通过冷轧工艺、热处理工艺将所述坯料在室温下屈服强度加工至1050MPa以上;
所述的冷轧工艺中至少对所述坯料进行两次冷轧,并使得所述坯料的最终形变量为35%~55%以得到屈服强度为1050~1350MPa的中间管材;
所述的热处理工艺中通过改变热处理温度来控制所述管材的晶粒度处于4~9级,从而得到屈强比均值约为0.91~0.95的成品管材。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冷轧工艺包括一次开坯冷轧及一次最终冷轧,所述冷轧工艺中送进量为1~4mm,轧制速度为10~160n/min。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冷轧工艺包括多次成型冷轧,所述冷轧工艺中送进量为1~3.4mm,轧制速度为10~100n/min。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冷轧工艺中冷轧芯棒杆外侧设置塑料护套,芯棒杆连接处进行圆滑过渡处理,冷轧过程中始终保持所述冷轧芯棒杆的内外表面润滑充分。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热处理工艺的固溶条件为保护气氛光亮热处理和空气气氛热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热处理工艺中控制热处理温度范围1100~1200℃。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冷轧工艺中设置冷轧变形量范围35%~55%,延伸系数范围1.5~2.3。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热处理工艺中通过改变热处理温度来控制所述管材的晶粒度处于6~7级。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开坯冷轧中将所述坯料的形变量由37.9%冷轧增加到46.7%,所述的最终冷轧中将所述坯料的形变量由46.7%冷轧增加到52.6%。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成型冷轧中将所述坯料的形变量由18.7%冷轧增加到48.2%。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成品管材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力学性能指标均满足室温屈服强度需在1050MPa以上的技术条件要求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两辊轧制变形量对冷态C276合金管材室温拉伸屈服强度的影响;
图2是多辊轧制变形量对冷态C276合金管材室温拉伸屈服强度的影响
图3是晶粒度对C276合金管材冷轧变形后室温屈强比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26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