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污水的深度处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3185.8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4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李传举;史彦伟;李睿;曹之淇;任钦毅;刘牡;赵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北华清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20;C02F10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污水 深度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混合污水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工业园区等日益发展,工业排放废水与城市污水混合处理解决了工业水难处理问题,但也带来了末端难降解有机物去除不彻底,COD等难稳定达标等问题。特别是溶解性有机物占较大比例,通过常规的生化处理已达到工艺处理极限,而常规适用于工业水的深度处理措施如臭氧催化氧化、芬顿技术等,去除效果不稳定,生产存在一定危险,加药系统复杂、产生大量化学污泥等,同时改造复杂、成本较高;膜分离技术等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同时也存在膜污染及浓水难处理。且这些工艺对较大规模的混合污水深度处理,除建设等成本较高,运行复杂等,也难以大规模加以推广。
活性炭吸附具有对中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分子量在1500以下的环状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以及分子量在数千以上的直链化合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且多用于去除用生物及物化方法不能去除的微量呈溶解态的有机物,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方面逐渐应用。
处理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含工业水的混合废水生化处理后出水COD浓度值在60-80mg/L左右剩余COD中大部分为溶解性有机物,对分子量检测表明溶解性有机物中小分子量占较大比重,此时通过常规混凝等方法难以稳定达到排放要求50mg/L以下。采用粉末活性的应用使得处理工艺能够应对混合污水二级处理后COD仍不能稳定达到排放要求,可直接在原有构筑物上进行改造,同时满足对TP、SS的有效去除。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与混凝联合深度处理混合污水的系统及方法。
一种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混合污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溶炭池、PAC溶药池、PAM溶药池、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
所述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依次通过折流板连接;
所述絮凝池经两次折板连接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利用连接管道回流至吸附反应池及混合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沉淀底部设有排泥直接管;排泥管连接压滤设备,排泥管通过管路连接至吸附反应池;
所述溶炭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吸附反应池,所述PAC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混合池,所述PAM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絮凝池。
所述配炭池与吸附反应池之间设有蠕动泵,PAC溶药池与混合池之间设置机械隔膜计量泵;PAM溶药池与絮凝池之间设置机械隔膜计量泵,所述斜板沉淀池与吸附反应池之间设置螺杆泵。
一种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混合污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溶炭池、PAC溶药池、PAM溶药池、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
所述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依次通过折流板连接;
所述絮凝池经两次折板连接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利用连接管道回流至吸附反应池及混合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沉淀底部设有排泥直接管;排泥管连接压滤设备,排泥管通过管路连接至吸附反应池;
所述溶炭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吸附反应池,所述PAC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混合池,所述PAM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絮凝池。
2.应用所述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经过生化二级处理的尾水送入所述吸附反应池与粉末活性炭进行充分混合,所述搅拌机在吸附反应池内搅拌使粉末活性炭与来水充分反应接触;
所述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通过折流板连接,来水自流依次通过;
所述混合池内通过混凝剂与吸附反应池自流过来的炭水混合液搅拌下混合,自流进入絮凝池;
所述絮凝池内通过混凝剂与混合池的混合液在搅拌机搅拌下反应,反应完全后经两次折板自流进入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沉淀的污泥一部分利用另外的连接管道回流至吸附反应池及混合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沉淀的另一部分污泥利用管道直接送入压滤设备中进行脱水;
所述溶炭池将配好的粉末活性炭利用连接管道输送至所述吸附反应池,所述PAC溶药池将配好的PAC利用连接管道输送至所述混合池,所述PAM溶药池将配好的PAM输送至所述絮凝池,所述斜板沉淀池沉淀的部分污泥与进水充分混合,循环利用;所述斜板沉淀池后的出水直接排出。
3.进一步,所配溶炭池中活性炭浓度为5%,PAC溶药池中PAC浓度为10%,PAM溶药池中PAM浓度为0.5%,以上浓度均为质量百分比浓度。
4.进一步,吸附反应区搅拌速率为150r/min,停留时间为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北华清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北华清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31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单车及智能单车故障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摩托车车架前部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