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方形铜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7603.0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4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郭新立;祝龙;刘园园;葛创;陈忠涛;赵丽;王小娟;张弘毅;张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755 | 分类号: | B01J23/755 |
代理公司: | 32204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33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方形 纳米 粒子 石墨 泡沫 材料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方形铜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泡沫镍基体上生长一层石墨烯,制备出石墨烯‑泡沫镍基体,2.将上述石墨烯‑泡沫镍基体材料直接浸入CuSO4溶液中,让其置换反应1‑1.5h即得到方形铜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所制备的铜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三维骨架石墨烯表面不易团聚,尺寸均一,充分利用石墨烯、铜粒子各自优异的电学、催化和传感等性能的协同效应,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反应活性位点多、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导电性好,在催化、生物传感、环境保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非常简易地制备方形铜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材料化学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贵金属纳米粒子(金、银、铂、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化学性能、催化性能等而被广泛研究,石墨烯由于其高的比表面积、高的导电性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成为负载金属粒子的理想载体。利用两者的协同效应使得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催化、电化学传感和气体传感等性能。然而贵金属储量有限,非贵金属铜纳米粒子被发现具有较好的催化、传感性能,用以替代贵金属纳米粒子,目前已经实现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铜纳米粒子的复合用于催化,传感等领域。但是化学法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铜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大多是以溶液、粉末、气凝胶的形式存在,难以回收再利用。而且其导电性、机械性能也不如CVD法制备的石墨烯。目前,CVD法制备的石墨烯和非贵金属铜纳米粒子的复合结构也有报道,但是其制备往往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对无官能团的CVD石墨烯表面进行修饰,再进行连接剂连接,工艺步骤复杂,铜粒子表面还有表面修饰剂包附,由此降低了铜纳米粒子的性能。本方法一步成形,直接将CVD法制备的石墨烯-泡沫镍浸入CuSO4溶液中进行置换反应,制备出新型的铜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工艺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强,绿色环保,复合产物均匀稳定。所制备的方形铜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三维骨架石墨烯表面不易团聚,充分利用石墨烯、铜粒子各自优异的电学、催化和传感等性能的协同效应,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反应活性位点多、粒子尺寸均一、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导电性好,在催化、生物传感、环境保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方形铜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的方法,该方法直接将覆盖上石墨烯的泡沫镍浸入CuSO4溶液中进行置换反应,制备出尺寸和分布都均匀的方形铜纳米粒子。本方法没有复杂的工艺步骤和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直接一步成形,成本低、操作简单易行、效率高、可以稳定大量制备。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制备方形铜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CVD法制备石墨烯-泡沫镍:泡沫镍分别用丙酮、乙醇、去离子水各清洗15-20分钟,以去除表面氧化物层,再用N2吹干;
b.放入炉石英管内抽真空,排除管内的空气,通入Ar和H2,以15℃-20℃/min的速度升温至900℃-1000℃,并在此温度下退火30-40mins;
c.生长石墨烯时通入CH4和H2,生长5-10mins,生长后断开CH4,并快速降温,等炉子冷却到室温后取出样品,得到覆盖上石墨烯的泡沫镍材料;
d.铜粒子-石墨烯-泡沫镍的制备:直接将上述CVD法制备的石墨烯-泡沫镍浸入0.05mM-0.1mM的CuSO4溶液中置换反应1-1.5h就得到方形铜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
其中:
步骤b中,通入Ar时间为100-150sccm,通入H2时间为20-50sc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76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