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乙烯四胺链去甲基斑蝥酰亚胺二聚体的制备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0395.X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9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谭学杰;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鲁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519/00 | 分类号: | C07D519/00;C07D491/18;A01N43/90;A01P7/04;C09K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35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烯 四胺链去 甲基 斑蝥 亚胺 二聚体 制备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乙烯四胺链连接的斑蝥酰亚胺二聚体化合物,该化合物外观呈淡黄色粉末状晶粒,熔点164.9‑166.4℃,分子式C22H30N4O6,分子量为446.50,其结构如下:该斑蝥酰亚胺二聚体制备方法简单,在300~500nm之间有强的荧光发射。该斑蝥酰亚胺二聚体在防治小菜蛾幼虫或稻瘟病菌或西红柿枯萎病菌的农药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荧光材料和农药化学领域,具体为一种去甲基斑蝥酰亚胺二聚体的制备方法和在荧光材料及农药化学领域的用途。
背景技术:
斑蝥素是中国传统天然药物斑蝥的有效成分,可以使癌细胞的DNA一级和二级结构断裂,进而使癌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但斑蝥素剧毒,合成困难,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去甲基斑蝥酰亚胺衍生物既保留了去甲基斑蝥素的抗肿瘤活性,又具有结构多变、易于修饰、可与金属配位等特点,通过结构改造可望获得毒性低、活性高的抗癌药物分子;另一方面,在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的二聚体结构被普遍认为具有比相应的单体结构更好的生物活性,具有二聚体结构的药物分子已被大量合成,并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阿尔茨海默病、疟疾和各种寄生虫病。但是基于斑蝥酰亚胺的二聚体种类非常少,目前见诸文献报道的不超过十种;申请人课题组多年来一直从事斑蝥素衍生物在抗癌药物领域的研究,近来发现此类衍生物在荧光材料和农药化学领域也有特殊的用途。
有机荧光材料种类繁多,它们多带有共轭杂环及各种生色团,结构易于调整,通过引入烯键、苯环等不饱和基团及各种生色团来改变其共轭长度,从而使化合物光电性质发生变化。如恶二唑及其衍生物类,三唑及其衍生物类,罗丹明及其衍生物类,香豆素类衍生物,1,8-萘酰亚胺类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三苯胺类衍生物,卟啉类化合物,咔唑、吡嗪、噻唑类衍生物,苝类衍生物等。它们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器件、DNA诊断、光化学传感器、有机颜料、染料、荧光增白剂、光氧化剂、荧光涂料、激光染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ELD)化学及生化分析、太阳能捕集器、防伪标记、药物示踪及激光等领域。但是,以去甲基斑蝥酰亚胺二聚体为骨架的荧光材料未见报道。
斑蝥素用于农药的研究很少,1974年,James E.Carrel和Thomas Eisner在Science上撰文指出,在10-5mol.L-1的极低浓度下,斑蝥素对多种昆虫有拒食作用。此外,还有胃毒、触杀、内吸等作用。斑蝥素的杀虫谱较广,以对鳞翅目、同翅目昆虫作用较强,同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陈勇等发现,去甲斑蝥素与斑蝥素类似,对菜蛾幼虫同样具有较强的胃毒和非选择性拒食作用。但去甲斑蝥素的毒杀活性要弱于斑蝥素,通过加大使用剂量或加入增效剂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毒杀效果。去甲基斑蝥酰亚胺二聚体用于农药的研究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1、结构表征
本发明的内容是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得到了一种以三乙烯四胺基(即-(CH2-CH2-NH-CH2-CH2-NH-CH2-CH2)-)为连接链的去甲基斑蝥酰亚胺二聚体,该二聚体的结构及有关表征参数如下:
该化合物外观呈淡黄色粉末状晶粒,熔点164.9-166.4℃,分子式C22H30N4O6,分子量为446.50,化学名为:2,2'-(3,6-二氮杂辛烷-1,8-二基)二[六氢化-4,7-环氧-1H-异吲哚-1,3(2H)-二酮],英文系统命名为:2,2'-(3,6-diaza-1,8-octanediyl)bis[hexahydro-4,7-epoxy-1H-isoindole-1,3(2H)-dione],其结构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鲁工业大学,未经齐鲁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03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