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多温区供水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1584.9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9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徐树伍;吴华根;韩献军;邢子文;侯丽艳;畅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0/00 | 分类号: | F25B30/00;F25B40/02;F25B41/00;F24H4/02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申国栋 |
地址: | 264002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多温区 供水 制冷系统 余热 回收 装置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多温区供水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及控制方法。装置包括并联在制冷系统冷凝侧的热回收回路,还包括热泵系统、补水系统、第一出水口(100)和第二出水口(200);补水系统与热回收回路相连接以对制冷系统进行冷却,同时热回收回路利用制冷系统的热量对水加热并由第一出水口(100)输出;热回收回路还与热泵系统相连接以实现热泵系统对热回收回路输出水的加热;并且,热回收回路所加热的水还为热泵系统供热和过冷。本发明利用了食品加工行业需要多温区供水的特点,将制冷系统、补水供水系统以及加热系统相结合,通过一次性供水,不仅实现了低、中、高温供水,而且还提升了制冷系统和热泵系统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还涉及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食品冷冻加工行业快速发展,制冷系统节能应用研究取得显著的进步,其发展趋势已从单一的制冷系统的运行能效提升,转变为对冷热集成系统综合应用能效的提升。
经过实际调研发现,食品加工行业存在制冷与制热的双重需求,尤其是需要低、中、高不同温度的热水进行清洗、漂烫、蒸煮等工序,并且以上热水为一次性消耗用水,无法回收,需要连续补水。现有的解决方案为:制冷系统提供冷源,同时利用蒸汽加热满足不同温区供水的需求,其缺陷在于:制冷系统与制热系统独立运行,效率低下,能源未被充分地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实现多温区供水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及控制方法,其目的是:(1)提高能源利用率;(2)提升制冷和制热的运行效率。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现多温区供水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并联在制冷系统冷凝侧的热回收回路,还包括热泵系统、补水系统、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
所述补水系统与热回收回路相连接以对制冷系统进行冷却,同时热回收回路利用制冷系统的热量对水加热并由第一出水口输出;
所述热回收回路还与热泵系统相连接以实现热泵系统对热回收回路输出水的加热,热泵系统加热后的水通过第二出水口输出;并且,热回收回路所加热的水还为热泵系统供热和过冷,然后再次回到热回收回路吸收制冷系统的排热、重新被加热。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热泵系统相连接的蓄水装置以及安装在蓄水装置上的加热装置;所述蓄水装置连接有第三出水口。
本装置具体结构为:所述热回收回路上设有第一热回收器和第一过冷器,第一热回收器和第一过冷器的制冷剂侧相连接;
所述热泵系统包括换热器、压缩机、第二热回收器、第二过冷器和第三过冷器;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侧出口通过压缩机与第二热回收器制冷剂侧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热回收器制冷剂侧出口与第二过冷器制冷剂侧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过冷器制冷剂侧出口与第三过冷器制冷剂侧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过冷器制冷剂侧出口与换热器制冷剂侧入口相连接;
所述补水系统包括常温补水口和第一膨胀水箱;
所述常温补水口与第一过冷器水侧入口相连接,第一过冷器水侧出口与第三过冷器水侧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过冷器水侧出口通过第一水泵与第一热回收器的水侧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过冷器水侧出口还与第一膨胀水箱相连接,所述第一热回收器的水侧出口与换热器水侧入口以及第一出水口分别相连接,还通过第三水泵与第二热回收器水侧入口相连接;所述换热器水侧出口与第二过冷器水侧入口相连接,第二过冷器水侧出口与第三过冷器水侧出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热回收器的出口与第二出水口相连接。
作为上述结构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过冷器制冷剂侧出口通过节流阀与换热器制冷剂侧入口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15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