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1863.5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34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宋旭飞;陆伟星;何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96 | 分类号: | G01N30/96;G01N30/06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板 表面 氯离子 含量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解决现有热轧钢板、酸洗钢板及电镀锡基板表面氯离子含量测定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置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离子色谱检测条件;2)制备试样钢板;3)对试样表面进行脱脂;4)提取钢板试样表面的氯离子;5)制备待测溶液;6)测定待测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7)计算钢板表面氯离子的含量。本发明方法检测数据准确度高、操作简便、劳动强度低,满足了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准确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具体而言,涉及热轧钢板、酸洗钢板及电镀锡基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属于金属材料表面检测分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热连轧机组,将连铸钢坯经过粗轧、精轧工序轧制加工成热轧钢板,采用浊环水冲洗和层流水控制冷却钢板,因循环使用的水中含有300~400ppm的氯离子,导致热轧钢板表面附着有氯离子。热轧钢板在进行冷轧轧制加工之前,需要进行酸洗、漂洗等工序,酸洗主要采用盐酸去除钢板表面的二价铁和三价铁等铁锈,漂洗主要对酸洗后的钢板进行冲刷,去除酸洗后钢板表面残留的酸液。虽然经过多次清洗,还是会有少量的氯离子残留在钢板表面。电镀锡基板经碱洗、酸洗工序后,电镀锡基板表面也会附着有氯离子。氯离子是一种活性很高的腐蚀性离子,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对钢板表面产生氧化锈蚀。钢板表面残留的氯离子会造成氧化铁皮、孔洞、点锈等表面质量缺陷,最终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对于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检测方法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现有技术中,也有关于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检测方法的报道,申请公布号CN10285416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冷轧后钢板或带钢表面氯离子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将测试钢板放入2%~10%的稀硝酸溶液后加热到50~80℃,再加入占溶液总体积5%~30%的异丙醇并浸泡10~30min,蒸发定容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氯离子的浓度。由于硝酸为氧化性酸,与钢板表面FeO等氧化铁皮反应很缓慢,所以较难将氯离子完全转移到溶液中,存在氯离子提取不完的测量局限性。
申请号公布号CN10416594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测量冷轧薄板表面残留氯离子含量的方法,亦采用5%~10%的稀硝酸作为溶剂,将残留氯离子溶解在稀硝酸中后用离子色谱仪检测,由于硝酸离子的色谱峰与氯离子的色谱峰出峰时间相邻,大量的硝酸根色谱峰会干扰残留的氯离子色谱峰,造成结果偏差。
文献《表面污染物对冷轧低碳钢板耐大气腐蚀性能的影响》(邹美平、郦希、钟庆东、徐乃欣,腐蚀与防护,第23卷第5期,2002(5)196-198页)介绍了上海宝钢冷轧厂采用0.5%碳酸钠标准溶液冲洗钢板表面,再利用毛细管电泳仪来测定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由于钢板表面除有氯离子外,还有残油、残铁等残留物,单利用碳酸钠溶液冲洗,不能将包裹在残油、残铁中的氯离子全部清洗出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解决现有热轧钢板、酸洗钢板及电镀锡基板表面氯离子含量测定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克服了钢板表面氯离子提取不完、提取液对氯离子谱峰干扰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测量精度。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置钢板表面氯离子含量的离子色谱检测条件,采用阴离子分析柱,柱温为25~35℃,载气压力为0.2~0.5MPa;在线产生的EGC-KOH淋洗液,采用等度淋洗,淋洗液浓度为5~30mmol/l,流速为0.8~1.2ml/min;抑制器电流为20~75mA;
2)制备钢板试样,在无污染、无锈蚀的待测钢板上截取一块表面尺寸为50mm×50mm试样,用耐酸碱胶带封闭试样的横截面和纵截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18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