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用溶血剂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6355.6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50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周丽霞;杨灵勇;李勋波;苗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康铭诚业医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72 | 分类号: | G01N33/72;G01N21/31;G01N1/28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515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红蛋白 浓度 测定 溶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用溶血剂,包括缓冲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增溶剂,所述溶血剂的含量是根据不同血细胞分析仪调整某一组分的含量以适用。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的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用溶血剂,是针对利用比色法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的血细胞分析仪,通过对血红蛋白溶血剂固定基础配方,仅通过调整一种成分的含量,使得该溶血剂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简化体外诊断试剂开发步骤,降低研发成本,有实际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外诊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用溶血剂。
背景技术
血红蛋白(Hb)测定是临床上一项常规检查项目,通常通过血液检查的手段来进行测定,血红蛋白含量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是诊断相关疾病的重要依据。
血红蛋白含量常采用比色的原理进行测定,处理后的血液样本加入溶血剂,红细胞溶解,释放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与溶血剂中的相关成分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血红蛋白复合物,在一定的波长下进行比色,溶液吸光度的变化与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进而对血红蛋白进行定量测定。早期对于血红蛋白的检测通常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HiCN),其致命的弱点是氰化物试剂有剧毒,污染环境,易造成公害,如今该方法已经基本停止使用。现在血红蛋白溶血剂是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破坏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并与血红蛋白形成稳定复合物进而比色检测。这种检测手段要借助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来完成。目前市场上血细胞分析仪品牌繁杂,血红蛋白溶血剂大多是专机专用,消耗量大,且价格昂贵,给广大医疗机构带来成本上的困扰。因此开发一种配方简易,成本较低,适用多种机型,能够代替原装试剂上机使用的血红蛋白溶血剂,降低对国外进口产品的依赖性,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用溶血剂,为无氰溶血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用溶血剂,包括缓冲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增溶剂,所述溶血剂的含量是根据不同血细胞分析仪调整某一组分的含量以适用。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溶血剂的含量是先确定缓冲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增溶剂的含量,再根据采用的血细胞分析仪调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量。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剂为硼酸-硼砂缓冲剂、磷酸盐缓冲剂、Tris-HCl缓冲剂、Good’s缓冲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剂为磷酸盐缓冲剂,所述磷酸盐缓冲剂的浓度为10mM。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烷基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硫酸盐中的一种;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4~8g/L。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类;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根据血细胞分析仪确定。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增溶剂为异丙醇、甲醇、乙醇、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增溶剂的用量为5~20mL/L。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溶血剂的组成为:磷酸二氢钾 0.1~2 g/L、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 0.1~5 g/L、十二烷基硫酸钠 4~8 g/L、异丙醇 5~20 ml/L、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 1-10 g/L。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用溶血剂,是针对利用比色法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的血细胞分析仪,通过对血红蛋白溶血剂固定基础配方,仅通过调整一种成分的含量,使得该溶血剂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简化体外诊断试剂开发步骤,降低研发成本,有实际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康铭诚业医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康铭诚业医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63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