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远动设备网关防火墙一体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8200.6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8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祝永新;李龙;王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40991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网关 防火墙 一体机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远动设备网关防火墙一体机系统,包括网关防火墙一体机装置,所述网关防火墙一体机系统设置于内网与外网之间;所述网关防火墙一体机装置包括防火墙引擎单元、网关异常检测引擎单元和网关防火墙一体化数据库单元,所述防火墙引擎单元和网关异常检测引擎单元分别与网关防火墙一体化数据库单元连接。还包括云安全客户端,所述云安全客户端运行于内网,并通过内网与网关防火墙一体机装置连接。本发明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远动设备的关联安全信息,仅允许符合376.1协议的远动设备信息接入,提高远动设备网关受到攻击的异常检出率,提升远动设备接入网关兼防火墙的单设备防护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国家电网远动设备信息安全领域的装置及其安全客户端,具体是一种适用于国家电网远动设备信息接入的网关防火墙一体机装置及安全客户端构成的远动设备网关防火墙一体机系统。
背景技术
国家电网推荐的376.1远动设备系列协议,已经被众多电力设备研制单位和广大用户接受。随着远动设备如远程抄表等应用规模的迅速增长,广大远动设备用户的信息安全需求日益迫切。但是现有的以防火墙为代表的传统网络安全设备主要功能是防范来自防火墙之外的网络攻击,不能同时进一步有效发现防火墙内部的异常行为,更不能针对国家电网远动设备的特征进行保护,不能满足远动设备用户对信息采集网关的服务要求。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公开号为101827083A、申请号为201010106979.2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异构网络中实现统一威胁管理的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目前异构网络的单设备UTM防范方式无法实现的问题。方法包括:对流入UTM的数据包进行协议匹配识别,确定各数据包的实际协议类型;根据数据包的实际协议类型将各数据包分流;以分流对应的实际协议类型对该分流的数据包过滤;对过滤后的数据包进行UTM代理,将数据包发出。但该技术无法针对远动设备信息接入的异常特征,所以不具备针对远动设备网关的漏洞扫描、和网关攻击防御等技术特征,难以满足远动安全应用的需求。
公开号为103152227A、申请号为201310100350.0的中国专利,提出一种应对网络威胁与攻击的一体化实时检测系统及方法,通过分流设备接收来自网络交换机的镜像流量,并将所述镜像流量部分或全部转发至检测子系统;检测子系统对分流设备转发的流量进行接入检测,将检测出的事件发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接收检测子系统上报的事件,根据事件结果进行综合处理后,向网络系统下发管理配置。该发明可实现对网络威胁与攻击的多功能检测,并且可通过控制中心综合呈现关联后的整体检测结果,便于管理人员定位问题,具有效率高、稳定性好、直观高效的特点。但该技术无法针对远动设备信息接入的异常特征,也不具备防火墙功能,所以不具备深度关联远动设备信息接入网关异常和流量检测的技术特征,不能满足防火墙和远动设备信息接入网关的一体化装置需求。
目前没有发现同本发明类似技术的说明或报道,也尚未收集到国内外类似的资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远动设备网关防火墙一体机系统。在集成了传统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统一威胁管理(UTM)功能基础上,利用深层次关联检测方法,在装置内部关联通过云安全客户端和网关漏洞扫描获取的安全数据,完成与网络防火墙功能集成为一体的远动设备接入网关和防火墙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远动设备网关防火墙一体机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远动设备网关防火墙一体机系统,包括网关防火墙一体机装置,所述网关防火墙一体机装置设置于内网与外网之间;
所述网关防火墙一体机装置包括防火墙引擎单元、网关异常检测引擎单元和网关防火墙一体化数据库单元,所述防火墙引擎单元和网关异常检测引擎单元分别与网关防火墙一体化数据库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防火墙引擎单元和网关异常检测引擎单元分别执行深层关联方法,并将关联计算结果保存在网关防火墙一体化数据库单元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未经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8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