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耐性经济植物苎麻修复离子型稀土尾砂区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98811.0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84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汤叶涛;刘畅;刘文深;游敏;袁鸣;郭美娜;杨奕鸣;晁元卿;王诗忠;仇荣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耐性 经济 植物 苎麻 修复 离子 稀土 尾砂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稀土尾砂区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耐性经济植物苎麻修复离子型稀土尾砂区的方法。
背景技术
稀土被各国视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被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业、军事工业、石油化工业等行业。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储量与开采量均处在世界首位。但是,长期以来赣南离子型稀土矿无序开采,稀土产业经营方式粗放,乱挖滥采现象严重,生产工艺落后,不仅造成了植被破话,也产生了大量的尾砂,同时,开采后堆砌的尾砂由于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复垦率几乎为零。
与传统的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技术相比,近年来出现的植物修复技术提供了一种经济且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途径,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或破坏。
目前,关于稀土尾砂区植物修复的研究较少,而利用竹柳、马尾松修复尾砂地的方法收效甚微,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苎麻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根系庞大、生物产量高,具有较强的重金属耐性,目前常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但是目前为止未见有苎麻修复稀土污染的相关研究和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稀土尾砂区修复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旨在解决现阶段针对稀土尾砂地土壤理化性质差、营养元素含量低、植物难以生长的问题;同时推广和应用植物修复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耐性经济植物苎麻修复离子型稀土尾砂区的方法。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耐性经济植物苎麻修复离子型稀土尾砂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先在尾砂区土壤0~10cm处施加土壤改良剂,翻耕,使改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
S2.将苎麻移植到步骤S1处理后的土壤中,株间隔40~60cm;
S3.在11月份收割苎麻地上部分,保留地下部分。地下部分继续存活,无性繁殖,可持续进行修复。收割的地上部分用于收集麻皮制成纤维,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优选地,步骤S2所述苎麻移植具体是将长有幼芽的苎麻根移植到步骤S1处理后的土壤中。
优选地,在尾砂区土壤种植苎麻后,采用完全露天栽培方式。
优选地,步骤S2移植苎麻后,一周内每天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优选地,步骤S2所述株间隔为50cm。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为稀土矿尾砂地的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模式和新的修复植物材料,达到了修复稀土尾砂区目标的同时,还能为当地带来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解决了现阶段因尾砂区土壤理化性质差、植物不易存活、自然演替耗时长、环境修复效果较差、难于推广与应用等问题。
而且,苎麻具有存活能力强、多年生、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根系庞大、生物产量高、不需要特别管理等特点,可将其应用到贫瘠的稀土尾砂地治理中,达到修复矿山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苎麻修复稀土尾砂区的方法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除非特别说明,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实施例1
1、如图1所示,本发明利用苎麻修复稀土尾砂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施加土壤改良剂对尾砂区土壤进行改良;
(2)移植苎麻幼苗于改良土壤中;
(3)种植后一周内每天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4)11月份收割苎麻,集中处理地上部;
(5)地下部分继续存活,无性繁殖。
2、由于稀土尾砂区土壤理化性质较差,养分含量低,生境苛刻。具体试验采用野外大田实验,更好的保留了植物生长的苛刻生境。
试验用地为江西省赣州市某稀土尾砂区。对照组为不使用任何植物处理,只施加改良剂修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个重复。
本实施例所用土壤改良剂是由畜禽粪肥或污泥,以及锯末或秸秆生物炭等营养元素含量低、稳定态碳含量高的有机废弃物制成,畜禽粪肥或污泥:有机废弃物的重量比为1~10:1。
实验组具体方法如下:
(1)先将尾砂区土壤0~10cm处施加改良剂,翻耕,使改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
(2)将长有幼芽的苎麻根移植到改良土壤中,株间隔50cm;
(3)移植后一周内每天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存活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88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型医疗垃圾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市政园林绿化土壤环保修复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