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紫陶成品复窑红色烧成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0340.2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8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杰;杜艳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杰 |
主分类号: | C04B33/32 | 分类号: | C04B33/32 |
代理公司: | 红河州专利事务所53102 | 代理人: | 朱跃平 |
地址: | 654300 云南省红河***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品 红色 烧成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紫陶成品复窑红色烧成工艺方法,属于陶器深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方法制作的紫陶产品,如茶具、酒具、餐具、花盆、风水缸、花瓶等均是先做好坯件,然后入窑烧成,烧成出窑的半成品有很多毛刺,字画也很粗糙,没有光泽,必须打磨后才能上市出售。但打磨后的紫陶成品颜色会失去出窑时的自然形成的红色,变成暗红或者红偏紫等颜色,美观度不足或者不符合部分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使紫陶成品失去应有价值或者市场机会。再说,紫陶成品如果都是打磨后的那种千篇一律的色彩,将使成品在颜色上的结构单调化,市场竞争力僵化。因此,无论是作为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有变换紫陶成品表面颜色的客观要求。
传统产品打磨后还要清洗,而洗涤剂多半是食用油,这样抛光后才有亮光,才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但这样一来又会造成油污染,使紫陶成品造成难以去出的油污残留。用来泡茶时,就会有异味逸出,这种异味将在很长的时间存在,无论怎样清洗都难去掉,从而影响使用者的口感和情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紫陶成品复窑红色烧成工艺方法,该方法能使打磨抛光后的紫陶成品改变或者恢复第一次出窑时的红色,使紫陶成品无异味,也不再打磨抛光,表面光滑鲜艳,不变形并保证复窑出窑时的合格率高,以此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出的这种紫陶成品复窑红色烧成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有如下步骤:
(1)按传统方法烧成紫陶半成品;
(2)紫陶半成品打磨去除毛刺,使表面光滑,打磨后的表面颜色控制为紫色;
(3)将步骤(2)的紫陶成品重新入窑焙烧,温度控制在1180正负10摄氏度,保持10-15分钟断电自然降温至常温,出窑得复窑紫陶成品。
打磨过程中上油或不上油。
所用窑为电窑、气窑或其他窑,以便于精确控制温度为原则。
步骤(3)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180摄氏度,保温12分钟,然后断电降温至常温。
本发明所得复窑成品完全改变了传统紫陶成品的色彩,变成暗红、土红等红色,在自然光线下明亮光滑,产品具有大气、美观、古韵或风雅的意蕴内涵。
这种产品多以茶具为主,经过在部分人群中与传统方法制作的同样款式的产品对比试销,本发明的产品获得70-80%消费者或者经营者的喜爱。
本发明在打磨过程中上油或不上油并不重要,不上油的无油污残留,即使上油,经过复窑高温后,油污残留也会完全清除。用来泡茶时,没有任何异味出现,特别受茶客的欢迎。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步骤复窑,除了紫陶成品表面颜色变成红色外,出窑时的成品合格率在80-90%,复窑成功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复窑烧成品与传统紫陶成品对比实物照。
图中,左边有字的茶壶为本发明成品,右边茶壶为传统紫陶成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申请人所在地的云南建水县的紫陶茶壶和茶杯为例,传统的制作方式均是先按客户要求做好模具,用陶泥制作出坯件,乘湿在坯件表面制作字画,阴干后入窑烧成后断电。温度降至常温后出窑,捡出体形完好的烧成品进行打磨、上油抛光,然后包装出售。所得成品的颜色就是上述传统的紫色,故称建水紫陶。建水紫陶也是举世闻名的陶制品。
如上所述,传统紫陶成品由于表面颜色单调,随着人们审查文化的变迁,这种传统紫陶成品慢慢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场竞争力,销售量渐少。
后来发明人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对这种传统的茶壶和茶杯紫陶成品进行复窑处理。具体步骤是选出第一次出窑的烧成品茶壶茶杯进行打磨处理,必要时进行抛光,使之表面更加光滑有发亮,打磨抛光后的颜色全部变成紫色。这就是可以出售的紫陶成品。
将打磨好的紫陶成品放回电窑再次烧制,调温度调至1180摄氏度,使其自动升温至设定值时保持设定温度12分钟后断电,让电窑自然降温,达到常温时,开窑门取出复窑烧成品,得到表面红色,光滑如初有亮光的红色紫陶茶具。
经过多次生产性试验,红色烧成率100%,体形完好率85-95%。按照普通的常识,烧成打磨后的紫陶成品质地与坯件相比已完全不同了,如果重新入窑再烧,势必造成大量成品的开裂破损,得不偿失。但本发明却反常理而为之,取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经过与传统紫陶成品的对比试销,本发明处理后的复窑红色紫陶茶具市场同期销售量高传统成品的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杰,未经李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03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肉植物室内培养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组装式蔬菜栽培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