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向高电压输出线性放大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02939.X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4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松;崔渊;俞洋;赵浩华;黄成;张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3F1/32 | 分类号: | H03F1/32;H03F3/45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张宇 |
地址: | 213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电压 输出 线性 放大 电路 | ||
1.双向高电压输出线性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流源电路(1)、差分输入级电路(2)、串联级共射电压放大电路(3)、反馈电路(4)、电流跟随输出电路(5),恒流源电路(1)和差分输入级电路(2)相连接,差分输入级电路(2)和串联级共射电压放大电路(3)相连接,串联级共射电压放大电路(3)和电流跟随输出电路(5)相连接,反馈电路(4)分别和差分输入级电路(2)和电流跟随输出电路(5)相连接;所述恒流源电路(1)包括第三三极管(T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电源Ⅰ,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后,共同连接电源Ⅱ;所述差分输入级电路(2)包括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五电阻(R5)、第三电容(C3)、第六电阻(R6)、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三电阻(R3),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T3)的发射极共同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电源Ⅲ,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后,共同连接输入接口,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串联级共射电压放大电路(3)包括第四三极管(T4)、第五三极管(T5)、第四电容(C4)、第六电容(C6)、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七电容(C7)、第九电阻(R9)、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三二极管组(D3)、第四二极管(D4),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共同连接电源Ⅳ,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第二十八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T5)的发射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五三极管(T5)的集电极连接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五三极管(T5)的基极连接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反馈电路(4)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三电容(C3)和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共同连接第八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流跟随输出电路(5)包括第六三极管(T6)、第七三极管(T7)、第八三极管(T8)、第九三极管(T9)、第十三极管(T10)、第十一三极管(T11)、第二十七电阻(R27)、第十二电容(C12)、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五电阻(R1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五电阻(R25)、第十八电阻(R18)、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九电阻(R19)、第十一电容(C11)、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电阻(R20)、第十三电阻(R13)、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相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和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同时连接负250V电源,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第九三极管(T9)的基极,第九三极管(T9)的基极接地,第九三极管(T9)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第九三极管(T9)的集电极连接第八三极管(T8)的发射极,第八三极管(T8)的基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负250V电源,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输出接口、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第七三极管(T7)的基极,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正250V电源,第八三极管(T8)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三极管(T10)的发射极、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第十三极管(T10)的基极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第十三极管(T10)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第七三极管(T7)的集电极、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第八电容(C8)的一端,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连接第六三极管(T6)的集电极,第六三极管(T6)的基极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正250V电源,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三极管(T6)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一三极管(T11)的集电极,第十一三极管(T11)的基极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第五三极管(T5)的集电极,第十一三极管(T11)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十电阻(R24)的一端、第九电容(C9)的一端,第二十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第十电容(C10)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同时第二十电阻(R24)的另一端、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第十电容(C10)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正250V电源,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高电压输出线性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Ⅰ、电源Ⅱ连接负15V的电源接口,电源Ⅲ、电源Ⅳ连接正15V的电源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理工学院,未经江苏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293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非线性器件的可调预失真器
- 下一篇:一种自偏置内匹配功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