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型熄焦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6498.0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7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智芳;张秦龙;白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榆林学院 |
主分类号: | C10B39/04 | 分类号: | C10B3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90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型熄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焦过程中的熄焦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型熄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熄焦工业主要采用干法熄焦和湿法熄焦两种。干法熄焦主要采用的是低温惰性气体与红焦在干熄炉中进行换热从而冷却红焦生产兰炭。干熄过程中红焦从干熄炉顶部装入,低温惰性气体从干熄炉底部鼓入与红焦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红焦降温到200℃左右从干熄炉底部排出,换热后的高温惰性气体从干熄炉顶部经锅炉换热降温冷却至200℃左右,之后经循环风机装置重新鼓入干熄炉中循环使用。干法熄焦在节能、环保及提高焦炭质量方面显著优于湿法熄焦,但是干法熄焦存在投资高、能耗高、设备巨大结构复杂、维修费用较高、焦炭烧损严重,所以很难投入到独立型的炼焦企业生产中去。湿法熄焦是水涝焦或水喷淋红焦,包括低水分熄焦和稳定熄焦,使红焦降温到100℃左右,然后再加热将焦炭烘干到含水量低于12%。其特点是操作简单、投资少、维护简便,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a.“先加水、后脱水”矛盾性:热焦加水熄焦后,设置烘干脱水过程;b.“先冷却降温、后干燥升温”的矛盾性:水熄焦为冷却降温过程,烘干脱水为干燥升温过程;c.烘干过程能量利用率低:直接烘干时,因为温差小、操作压力低、直接传热气相介质密度低,传热效果均很差,设备庞大;间接烘干时,操作压力低,直接传热气相介质密度低,传热效果均很差,设备庞大,如欲提高传热效率而提高传热温差则能级浪费严重;d.烘干过程物质回收利用率为零:烟气、水蒸气全部排入大气,没有回收任何组分;e.水熄焦产生的水蒸气进入炭化炉,最终形成含焦油污水中,产生含焦油污水约7吨/时。水能耗较大、换热过程热量利用率较小、红焦急剧冷却造成兰炭品质下降、产生蒸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蒸汽中携带大量灰尘和腐蚀性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和热能的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隧道型熄焦装置,该装置利用射流冲击换热技术将红焦分层分区熄灭降温。采用水雾或惰性气体将在密封隧道中运行的红焦降温,控制水雾、惰性气体的分布、压力和流量,从而获得含水量达标的高质量兰炭。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隧道型熄焦装置,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呈h型,其顶部为进料槽,所述的进料中部安装有若干根通过从动齿轮传动的分离旋杆,驱动齿轮啮合从动齿轮并通过箱体外侧的带轮或手旋轮带动;所述的进料槽底部安装有带有喷嘴的第一层雾化喷淋管;自动分离旋杆与第一层雾化喷淋管在同一纵向轴上、横向垂直。
所述的箱体腰部空腔内安装有由传送带、传送带驱动齿轮和传送带从动齿轮组成的传输装置,在传送带驱动齿轮和传送带从动齿轮之间安装有若干带有喷嘴的第二层喷淋管,在第一层雾化喷淋管与传输装置之间安装有导流板,所述的传送带驱动齿轮的箱体外侧同轴设置大带轮或摇把;
所述的箱体的左侧底部设置为后置冷凝水收集室,且在箱体上设置底端的后置冷凝水出口;箱体的右侧底部设置前置冷凝水收集室,在前置冷凝水收集室的上边设置有筛孔挡板,筛孔挡板在前置冷凝水收集室里隔出一处兰炭收集仓,在前置冷凝水收集室的一侧设置前置冷凝水出口,在箱体的右侧壁上设置有兰炭出口、自动控制面板和显示屏;所述的箱体腰部下侧由斜板连接左右两侧的后置冷凝水收集室和前置冷凝水收集室;
所述的第一层雾化喷淋管和第二层喷淋管伸出箱体外的一端均与水源或气源连通。
箱体腰部上侧由连接件将盖板盖在主箱体上;
所述的箱体腰部的第二层喷淋管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五个区的雾化喷淋管为:第一区雾化喷淋管、第二区雾化喷淋管、第三区雾化喷淋管、第四区雾化喷淋管、第五区雾化喷淋管。
所述的箱体左侧壁上还安装有安全阀,所述的安全阀通过泄压管
与泄压池连接。
所述的箱体腰部上侧的盖板上设置蒸汽出口。
所述的第一层雾化喷淋管和第二层喷淋管旁边的箱体壁上均安装有热电偶。
所述的第二层喷淋管的伸入箱体的部分设置喷淋嘴,管内设置流量计、压力表和截止阀。
所述的以上所有的仪表都与自动控制面板相连接。
所述的手旋轮和大带轮通过电动机经一号带和二号带带动实现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隧道型熄焦装置图。
图2是本发明隧道型熄焦装置的正面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隧道型熄焦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隧道型熄焦装置的进焦处的透视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隧道型熄焦装置的分离旋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榆林学院,未经榆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64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