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500MPa级低碳中锰含铜钢的成分设计及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07367.4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3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景财年;涂英明;石子杰;邢兆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42 | 分类号: | C22C38/42;C22C38/54;C22C38/58;C22C38/06;C22C3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1500 mpa 级低碳中锰含铜钢 成分 设计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1500MPa级低碳中锰含铜钢的成分设计及生产方法,其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C:0.20%~0.23%,Si:0.5%~0.8%,Mn:3.5%~4.0%,Al:1.2%~2.0%,Cr:0.5%~1.0%,Cu:0.6%~1.0%,Ni:0.2%~0.5%,N:0.003%~0.012%,B:0.00051%~0.003%,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在传统TRIP钢基础上添加部分合金元素,较大幅度提高了锰含量使其达到中锰范围,以Al替代Si元素的同时保留适当Si元素,使两者搭配使用;加入一定量可析出强化的Cu元素,使其与适量Ni元素搭配使用,消除材料在热加工时Cu引起的“热脆”现象。此外,还加入少量Cr元素,加入了适量N元素与Al元素进行搭配使用,通过热轧与热配分工艺的配合,获得具有超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析出第二相粒子组织,抗拉强度超过1500MPa。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汽车高强度钢的成分设计和生产方法,特别涉及一种1500MPa级低碳中锰含铜钢的成分设计及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节约能源、降低燃油消耗、减少废气排放,生产节能环保型汽车已成为世界汽车企业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国内外的许多汽车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汽车轻量化。资料显示:若使用先进高强度钢(AHSS)板,可使原厚度为1.0~1.2mm的车身钢板减薄到0.7~0.8mm,随之带来的是车身重量减小15%~20%,节油8%~15%。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开发出各种先进高强度钢板,如:第一代先进高强钢:双相(DP)钢、多相(CP)钢和相变诱导塑性(TRIP)钢等,它们主要以铁素体为基体,强塑积(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的乘积)一般在15GPa·%以下;第二代先进高强钢:孪晶诱导塑性(TWIP)钢、诱导塑性轻钢(L-IP)和剪切带强化(SIP)钢等,它们为全奥氏体组织,强塑积往往在50GPa·%以上;第三代先进高强钢:QP(淬火-配分)钢等,它们是一种以贝氏体、马氏体或兼而有之的高强度相为基体,以残余奥氏体、少量铁素体为韧性相,强塑积在20~40GPa·%的多相钢,具有多相、亚稳和多尺度的精细组织。
第一代先进高强度钢是主要以铁素体组织为主的多相钢,合金含量低,成本低,但由于其强塑积小,难以满足未来汽车轻量化和安全性需求,第二代先进高强钢的力学性能优异,但因其合金含量高,使得成本大大增加,同时,过高的合金含量使钢板的焊接性能、涂覆性能变差。且这些钢板的加工难度也非常大,因此,在第一代和第二代AHSS均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正致力于第三代AHSS的研究,这类钢的强度为800~1500MPa,强塑积超过30GPa·%,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生产中易于实现,因此,第三代AHSS已成为汽车轻量化材料目前和未来的研究热点。
AHSS作为支撑汽车轻量化理念的主要材料之一,对汽车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汽车用AHSS发展的总趋势将是钢板高强度化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塑韧性和成形性。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对具有更高性能的车用AHSS的开发和应用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汽车轻量化面临的上述挑战,本发明提出一种1500MPa级低碳中锰含铜钢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成分的合理设计及优化,将热轧+QP工艺结合,获得一种生产效率高、在实际生产中易于生产且可以大幅提高热冲压QP钢板综合性能的成分设计及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设计思路在于:本发明的成分配比是在TRIP钢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某些元素的含量和另外加入一些可以强化、改善钢铁材料力学性能的合金元素来实现的,并遵循了“多元少量”的合金化原则,同时本发明通过热轧与QP(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的配合,获得了具有超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析出第二相粒子的组织,其抗拉强度超过1500MPa,且具有优异的塑韧性。
其特点有:(1)较大幅度提高Mn的含量,使其达到中锰钢中的锰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73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