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稳定轧制的冷轧前滑模型自适应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10889.X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51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翟承荣;杨文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3/00 | 分类号: | B21B33/00;G06F30/20;G06F30/17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杜静静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稳定 轧制 冷轧 模型 自适应 计算方法 | ||
1.一种用于稳定轧制的冷轧前滑模型自适应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
步骤1、轧制工艺数据的采集;
步骤2、前滑实测值的计算;
步骤3、前滑理论模型的修正和分布计算;
步骤4、使用前滑模型系数调试工具调整摩擦系数补偿因子;
步骤5、最终确定的补偿因子装载至过程计算机内存表格中;
步骤6、计算当前带钢轧制时前滑自适应系数;
步骤7、考虑前一根带钢的前滑自适应系数时的前滑自适应系数的计算;
所述步骤1中,轧制工艺数据的采集,包括带钢速度Vs、轧辊圆周速度Vr、材料厚度H1、轧机入口厚度H、轧机出口厚度h、轧机出口宽度b、工作辊半径R、带钢前张力tf、带钢后张力tb;
所述步骤2中,前滑实测值的计算具体如下,通过激光测速仪测得的带钢速度及轧辊圆周速度,可求出实际测量数据得出的前滑值,
式中:Vs为带钢速度;Vr为轧辊圆周速度;f’为前滑实测值;
所述步骤3具体如下:3.1)前滑模型中性角公式的重新构造,3.2)依据现场实际的轧制工艺数据进行前滑理论值的分布计算;
所述步骤3.1)前滑模型中性角公式的重新构造,具体如下,
新的中性角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α为补偿因子;μ为摩擦系数;H为轧机入口厚度;h为轧机出口厚度;Φ为中性角;R′为工作辊压扁半径;r为变形量;tb为带钢后张力;tf为带钢前张力;Kb为后变形抗力;Kf为前变形抗力;
因α补偿因子是用来修正摩擦系数使其提高前滑计算精度的,它的自变量和轧制卷数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轧制卷数;αb为补偿因子基数值;αn为与轧制卷数相关的补偿因子补偿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稳定轧制的冷轧前滑模型自适应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2)依据现场实际的轧制工艺数据进行前滑理论值的分布计算,具体如下,
计算步骤如下:
k6=h/R′;
k7=h/H;
k9=0.5/(α×μ);
ka=r;
wk3=|kc|-π/2;
如果wk30,kd=sin(kc)并且若kd0,若kd0,f=0;
如果wk30,f=0;
式中:k6-k9,ka、kb、kc、kd、wk3均为中间变量;f为前滑计算值;
将现场轧制工艺数据代入上述前滑值分布计算公式中,其中α补偿因子公式中的αb和αn暂时设定为1待后续修正,计算出新模型公式得出的前滑计算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稳定轧制的冷轧前滑模型自适应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计算当前带钢轧制时前滑自适应系数具体如下,
式中:fAi为当前带钢前滑实际值,fCAi为新前滑理论公式计算的当前带钢前滑理论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稳定轧制的冷轧前滑模型自适应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考虑前一根带钢的前滑自适应系数时的前滑自适应系数的计算,具体如下,Zfi=Zfi-1+Cf×(ZfAi-Zfi-1);
式中:Zfi-1为前一根带钢的前滑自适应系数,ZfAi为当前带钢的前滑自适应系数,Cf为加权系数,在0-1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1088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