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足底压力测量鞋及足底压力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12431.8 | 申请日: | 2017-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0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张素才;梁启松;黄长建;陆益民;陈恩伟;刘正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43B3/00 | 分类号: | A43B3/00;A43B13/14;G01L1/00;G01L1/26 |
代理公司: | 合肥兴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8 | 代理人: | 胡东升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足底 压力 测量 测量方法 | ||
1.足底压力测量鞋,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10),连接在鞋底(10)上的鞋帮(20)以及测量支架(30),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支架(30)设置在鞋底(10)上,所述测量支架(30)包括支架(31)和底板组成,所述底板设置在支架(31)的框面内,所述底板包括前脚掌板、跖骨板和后脚跟板(32),所述前脚掌板及跖骨板由多个支撑板拼接而成,所述前脚掌板、跖骨板和后脚跟板(32)下方均设置有传感单元,所述传感单元用于检测前脚掌板、跖骨板和后脚跟板(32)上的脚部的受力;
所述前脚掌板包括第一、第二支撑板(331、332),所述跖骨板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支撑板(333、334、335、336、337、338),第一、第二支撑板(331、332)与所述第三、第四、第五支撑板(333、334、335)间隙布置;
所述后脚跟板(32)的板面下方设置有第一支撑梁(35),所述跖骨板的板面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撑梁(36),所述前脚掌板的板面下方设置有第三支撑梁(37),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支撑梁(35、36、37)固定在支架(31)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支撑梁(35、36、37)上均设置有敏感元件构成传感单元;
所述第三、第四、第五支撑板(333、334、335)与所述第六、第七、第八支撑板(336、337、338)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34)连接,所述第六、第七、第八支撑板(336、337、338)与后脚跟板(32)之间间隙布置,所述柔性连接件(34)为波浪板结构;
所述的足底压力测量鞋的足底压力测量方法步骤如下:
A、在测量支架(30)上的前脚掌板、跖骨板和后脚跟板(32)各受力个区域施加力Fi,检测到第一、第二、第三支撑梁(35、36、37)设置的传感单元测得应变信号εi,根据检测εi和施加的力Fi,建立的模型αi*Fi=εi,得到系数αi;
B、设定康复患者足部踩在前脚掌板、跖骨板和后脚跟板(32)上时,测得测量支架(30)上第一、第二、第三支撑梁(35、36、37)的应变εin;
C、被测力为:作用于第一趾骨区的力为F1、作用于第2~5趾骨位置的力F2、作用于第1跖骨头位置的力F3、作用于第2跖骨区中心位置的力F4、作用于第三到五跖骨区中心位置的力F5、作用于足跟区的力F6;
D、①站立时,根据模型αi*Fi’=εi’,利用Fi”=εi’/αi式,计算获得各作用力F1’、F2’、F3’、F4’、F5’、F6’,F7’、F8’、F9’、F10’,其中,F1’为第一趾骨区受力,F2’为第二~五趾骨区受力,F3’、F6’为第一跖骨头受力,F4’、F7’为第二跖骨区受力,F5’、F8’为第三~五跖骨区受力,F9’为足跟内侧受力,F10’为足跟外侧受力;
即得到所要测得脚底主要部位所受的力:
F1=F1’,F2=F2’,F3=F3’+F6’,F4=F4’+F7’,F5=F5’+F8’,F6=F9’+F10’;
上述εi为ε1’、ε2’、ε3’、ε4’、ε5’、ε6’、ε7’、ε8’、ε9’和ε10’,即分别为站立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支撑梁(35、36、37)处的传感单元获得的应变信号;
②行走时,根据数学模型αi*Fi”=εi”,利用Fi””=εi”/αi式,计算获得各作用力F1”、F2”、F3”、F4”、F5”、F6”,F7”、F8”、F9”、F10”,其中,F1”为第一趾骨区受力,F2”为第二~五趾骨区受力,F3”、F6”为第一跖骨头受力,F4”、F7”为第二跖骨区受力,F5”、F8”为第三~五跖骨区受力,F9”为足跟内侧受力,F10”为足跟外侧受力;
实时得到足部各个主要部位的受力,行走时脚掌着地时,
F1=F1”,F2=F2”,
行走时脚跟着地时,
F6=F9”+F10”;
根据角度关系,跖骨测出为矢量和,趾骨处的力的大小为其模的大小;
上述εi为ε1”、ε2”、ε3”、ε4”、ε5”、ε6”、ε7”、ε8”、ε9”和ε10”,即分别行走时为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支撑梁(35、36、37)的处的传感单元获得的应变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1243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万家福娃(心少阴)
- 下一篇:页面指示器的生成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