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安全防护方法、系统及行车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15986.8 | 申请日: | 2017-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7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大志;朱兰芹;姬佩君;卫聪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2 | 分类号: | B60R21/0132;B60R21/0134;B60G17/015;B60G17/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对横向运动 行车控制装置 车辆安全 防护 侧碰 车辆侧面 车辆乘客 横向距离 车身 抬高 受损 | ||
一种车辆安全防护方法、系统及行车控制装置,所述防护方法包括:获取所述车辆侧面的车辆与所述车辆的相对横向运动参数;其中:所述相对横向运动参数包括:相对横向速度和相对横向距离;根据所述相对横向运动参数,判断是否会发生侧碰工况;当确定会发生侧碰工况时,抬高车身。采用上述方案,可以降低在碰撞时车辆受损程度及提高对车辆乘客的保护力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安全防护方法、系统及行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不断发展,车辆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车辆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用户可以轻松、安全地在车辆上拨打电话、听音乐、收发信息、使用导航等。可以预见,车辆的电子化、智能化还将出现许多新系统、新成果,使驾乘车辆变得更加环保、节能、舒适和愉悦。但是,无论车辆如何发展,行车安全性均是重中之重。
目前,为了保障车辆内乘客的安全,会采集当前车速,根据当前车速判断是否发生车辆碰撞,若发生了车辆碰撞,则释放对应的保护气囊。
但是,上述的车辆安全防护方法,存在着车辆受损严重及对车辆乘客的保护力度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在碰撞时车辆受损程度及提高对车辆乘客的保护力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安全防护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车辆侧面的车辆与所述车辆的相对横向运动参数;其中:所述相对横向运动参数包括:相对横向速度和相对横向距离;根据所述相对横向运动参数,判断是否会发生侧碰工况;当确定会发生侧碰工况时,抬高车身。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相对横向运动参数,判断是否会发生侧碰工况,包括:当所述相对横向速度小于预设的第一相对横向速度阈值时,确定不会发生侧碰工况;当所述相对横向速度大于预设的第二相对横向速度阈值时,确定会发生侧碰工况;所述第二相对横向速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相对横向速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相对横向运动参数,判断是否会发生侧碰工况,还包括:当所述相对横向速度大于所述第一相对横向速度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二相对横向速度阈值时,判断所述相对横向距离是否小于预设的相对横向距离阈值;其中:所述相对横向距离阈值与所述相对横向运动速度相关;当所述相对横向距离小于所述相对横向距离阈值时,确定会发生侧碰工况。
可选地,所述相对横向距离阈值与所述相对横向运动速度满足如下关系,包括:
vt为相对横向运动速度,Smax为相对横向距离阈值,β为车辆侧面的车辆的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
可选地,通过控制设置于车身与所述车辆的悬架系统之间的抬高部件来抬高车身。
可选地,所述抬高部件包括:气囊,所述气囊设置于与所述悬架系统的横梁中心部分相对的车身底部。
可选地,所述抬高部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横梁表面的托盘,置于所述气囊下方;且所述托盘与所述气囊的可接触面积大于所述横梁与所述气囊的可接触面积。
可选地,所述气囊膨胀后为长方体,且所述气囊与所述托盘的接触面为矩形。
可选地,所述气囊未设置排气孔。
可选地,所述通过控制设置于车身与所述车辆的悬架系统之间的抬高部件来抬高车身,包括:向所述气囊输出电流使所述气囊膨胀,抬高车身。
可选地,通过雷达获取所述车辆侧面的车辆与所述车辆的相对横向运动参数。
可选地,车辆上设置有4个所述雷达,且4个所述雷达分别设置于所述车辆的4个车门把手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159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客车防火灾系统
- 下一篇:乘客安全监控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