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太阳能电池板检查的智能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19451.8 | 申请日: | 201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19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H01L21/68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汉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399 | 代理人: | 彭益宏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太阳能 电池板 检查 智能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太阳能电池板检查的智能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伏设备行业作为光伏产业的支撑行业而存在,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带动了光伏产业的整体兴起,进而催生了我国的光伏设备行业。而凭借在半导体设备制造领域丰富的技术经验积累,我国企业在光伏设备领域很快实现突破。
在对光伏设备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光伏电池组件进行检查,首先是需要将光伏电池组件吸附起来,然后通过人工进行现场观察,但是在吸附起来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吸附的不稳定,出现光伏电池组件掉落的现象,从而降低了检测系统的可靠性;不仅如此,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工作电源电路输出稳定的工作电压,但是由于目前的工作电源电路在输出多路电压的时候,都会采用多个独立的电源电路,这样就增加了系统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系统的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太阳能电池板检查的智能检测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太阳能电池板检查的智能检测系统,包括支撑机构、传送机构、转向机构、吸附机构和中控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设置在传送机构的两侧,所述转向机构设置在支撑机构上,所述吸附机构设置在转向机构上,所述中控机构设置在支撑机构上,所述支撑机构通过转向机构与吸附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内部设有升降组件;
所述传送机构包括支撑架和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设置在支撑架的上方;
所述转向机构位于传送机构的正上方,所述转向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支撑轴,所述驱动电机与升降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支撑轴的两侧且与支撑轴传动连接;
所述吸附机构设置在支撑轴的下方,所述吸附机构包括连接杆和位于连接杆两端的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气泵和若干吸附单元,所述气泵通过连接导管与分流管连通,所述吸附单元的数量与分流管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所述连接导管通过分流管与对应的吸附单元连通,所述吸附单元包括顶杆、吸盘和密封圈,所述顶杆竖向设置在连接杆的下方,所述吸盘设置在顶杆的下端,所述密封圈设置在吸盘的下方,所述气泵通过连接导管和分流管与吸盘的内部连通;
其中,传送带用来对光伏电池组件进行传送;通过吸附机构对位于下方的光伏电池组件进行吸附,然后再通过升降组件将光伏电池组件升起来,随后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支撑轴的转动,实现了光伏电池组件的角度的变化,从而工作人员就能够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外观进行仔细的检查,提高了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其中,在吸附机构中,当光伏电池组件位于吸盘的下方的时候,继续控制吸盘下降,则顶杆就会将吸盘顶到了光伏电池组件的表面,将内部的空气进行粗排除,随后拉起吸盘,此时密封圈就会对吸盘的外周密封,实现了吸盘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可靠吸附,当吸盘升起一定距离以后,气泵开始工作,将吸盘内部的空气抽离,实现了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充分的吸附,实现了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可靠吸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吸附机构设置在支撑轴的下方,所述吸附机构包括连接杆和位于连接杆两端的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气泵和若干吸附单元,所述气泵通过连接导管与分流管连通,所述吸附单元的数量与分流管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所述连接导管通过分流管与对应的吸附单元连通,所述吸附单元包括顶杆、吸盘和密封圈,所述顶杆竖向设置在连接杆的下方,所述吸盘设置在顶杆的下端,所述密封圈设置在吸盘的下方,所述气泵通过连接导管和分流管与吸盘的内部连通
所述中控机构包括面板和中控组件,所述中控组件设置在面板的内部,所述中控组件包括中央控制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的角度调节模块、升降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气泵控制模块、显示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状态指示模块和工作电源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为PLC,所述气泵与气泵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电机控制模块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194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