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20312.7 | 申请日: | 201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50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郭端华;高敏红;吴德礼;付开全;王小利;王贵宾;段建军;税小波;秦德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赤天化桐梓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贵州启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08 | 代理人: | 赵彦栋 |
地址: | 5632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蚯蚓 处理 混合 基质 干燥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装置,它包括倾斜放置的槽体,在槽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其特征在于:在槽体内设有顺坡度倾斜的走廊(15),走廊(15)将槽体分隔为两块以上的斜坡梭槽,在斜坡梭槽内设有与走廊(15)垂直衔接的挡水槽(8),挡水槽(8)将斜坡梭槽分隔成斜坡处理床(1)和斜坡干燥床(10),斜坡处理床(1)位于斜坡干燥床(10)的上端;所述斜坡处理床(1)的床底上设有供水管(3),在供水管(3)上设有多个喷嘴(4),所述斜坡干燥床(10)的床底设有加热盘管(6),加热盘管(6)的高端通过蒸汽阀与蒸汽源(5)相连接,低端通过冷却液管(7)与冷凝液槽(12)连接,所述挡水槽(8)通过污水管线(9)与污水池(13)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液槽(12)和污水池(13)分别通过冷却液泵(11)和污水泵(14)将其所收集处理的水循环利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处理床(1)的倾斜度小于斜坡干燥床(10)的倾斜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梭槽的宽度为1000~200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走廊(15)由垂直连接于槽体的两块隔板(2)构成,走廊宽度为450~500mm,隔板(2)的高度为400~60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管(6)通过管座固定在斜坡干燥床(10)床底,其距离床底100 ~140mm。
7.一种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a、混合基质的制备
将燃煤渣、活性污泥、农业有机废弃物、生活和厨余垃圾堆腐处理后的基质按比例搅拌成适合蚯蚓生长繁殖的混合基质,所述混合基质的质量百分比为:含水率45%~55%的燃煤渣15%~20%,含水率76%~82%的活性污泥15%~20%,农业有机废弃物40%~50%,其余为生活和厨余垃圾堆腐处理后的基质;
b、在斜坡处理床上铺设混合基质
将混合基质放置在斜坡处理床上,混合基质从斜坡处理床上端加入,利用混合基质自身重力和斜坡处理床的倾斜度使其自动向下滑动,在斜坡处理床上形成厚度均匀的混合基质层,该混合基质需在斜坡处理床上堆腐放置14~20天,且需将其含水率控制在60%~80%;
c、在斜坡处理床上投放蚯蚓
在堆腐好混合基质的斜坡处理床上投放蚯蚓,将蚯蚓从斜坡处理床的下端部投放,蚯蚓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1800-2000条,然后在斜坡处理床上覆盖遮挡物;
d、在投放蚯蚓的斜坡处理床上养殖蚯蚓来处理混合基质
利用在斜坡处理床上安装的喷嘴,使混合基质的含水率控制在60%~80%;通过外界条件使混合基质的温度保持在10℃~28℃;每10-15天检查一次蚯蚓密度,当每立方米蚯蚓密度超过5000条时分离出超标蚯蚓,并清理斜坡处理床上的杂草;待蚯蚓处理混合基质60天时,将蚯蚓从混合基质中分离;
e、将蚯蚓从混合基质中分离出
将经蚯蚓处理60天的混合基质从斜坡处理床滑动到斜坡干燥床,并在斜坡处理床上加入新的混合基质,然后由下往上依次缓慢开启加热盘管的蒸汽阀,从下往上逐渐加热混合基质,驱赶蚯蚓爬行到斜坡处理床的混合基质,同时,蚯蚓为寻觅新的食物源也会爬向斜坡处理床的混合基质,实现蚯蚓与混合基质的分离;
f、干燥混合基质
开启斜坡干燥床上加热盘管的各蒸汽阀,加热混合基质,待其干燥到含水率为50%时即可收集应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蚯蚓处理混合基质并将其干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装置的四周还设有撒生石灰的设备或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赤天化桐梓化工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赤天化桐梓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031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