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斜纹夜蛾的人工扩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21093.4 | 申请日: | 201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7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潘飞;吉训聪;秦双;谢圣华;陈海燕;林珠凤;梁延坡;冯玉洁;冯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A23K50/90;A23K10/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 代理人: | 曾银凤,万志香 |
地址: | 571100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斜纹 夜蛾 人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的饲养繁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斜纹夜蛾的人工扩繁方法。
背景技术
斜纹夜蛾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杂食性、暴食性害虫,据报道该虫可以危害的寄主植物达109科389种,该虫在华北地区1年4~5代,华南地区6~9代,世代重叠严重,无滞育特性。雌成虫一生可产卵8~17块,约1000~2000粒,最多可达3000粒以上,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其种群密度便可迅速增大,常常爆发成灾。目前生产上对斜纹夜蛾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大量化学农药的频繁和不规范使用,导致其抗药性逐年增加。抗药性是导致该虫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杀虫剂使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斜纹夜蛾抗药性监测、不同作用方式的各种类型杀虫剂混用或应用增效剂等抗性治理策略研究过程中,处理药剂种类非常多、处理浓度梯度一般8~10个、每一浓度设4个重复,需要生长发育一致的供试虫源(3龄幼虫)非常多。
因此,通过人工扩繁斜纹夜蛾以提供大量健康、生长发育一致的供试虫源是研究该害虫防治方法的基础。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斜纹夜蛾的人工扩繁方法。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斜纹夜蛾的人工扩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蛹的羽化:将装有斜纹夜蛾蛹的培养皿置于养虫笼中,直至成虫羽化;
(2)成虫产卵:羽化后的成虫在养虫笼中进行交配、产卵,交配、产卵期间提供蜂蜜水以供成虫补充营养;
(3)孵化幼虫:收集步骤(2)中的卵块置于培养皿中,在培养皿内进行孵化,得初孵幼虫;
(4)幼虫的饲养:将初孵幼虫置于养虫盒中,用蓖麻叶进行饲养,得老熟幼虫;所述蓖麻叶在用于饲养前先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5)幼虫化蛹:在灭菌处理过的沙子中挖洞,将老熟幼虫放入洞内,再覆盖一层薄沙,使老熟幼虫进行化蛹,得斜纹夜蛾蛹;
步骤(1)-(5)均在养虫室内进行,所述养虫室内的温度为20-30℃、湿度为60-80%、每天光照时间为10-14小时。
在热带地区蓖麻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其生命力极强,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极易栽培。在斜纹夜蛾抗药性监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方面,本发明的发明人已开展了多年研究,发现采用蓖麻叶饲养斜纹夜蛾具有很好的效果,所需的室内供试虫源全部采用蓖麻叶饲养,且全部采自野外,其在公路边、荒地、杂草丛等地随处可见。采集回来的蓖麻叶用塑料袋分装,贮存在4℃条件下能存放10天以上。因而采用天然饲料-蓖麻叶饲养斜纹夜蛾,成本低、操作非常简便、且饲养效果好。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所述培养皿中装有斜纹夜蛾蛹的数量为200-300个。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所述蜂蜜水的的质量浓度为8-12%。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3)中,每个培养皿中放置1-3个卵块。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4)所述消毒剂为质量浓度为0.3%-0.5%的氯霉素水溶液。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5)中所述沙子的湿度为18-22%。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5)所述洞的直径为2-3cm,每个洞内放入一条老熟幼虫。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养虫笼的尺寸为(40-50cm)*(30-40cm)*(30-40cm),养虫笼的顶部和底部均装有透明玻璃,其它四个侧面部均装有防虫网,且其中一个侧面部装有可活动的门;所述养虫笼置于养虫架上,所述养虫架为2-4层,每层(145-155cm)*(45-55cm)*(45-55c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虫网的孔径为90-110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养虫笼的顶部外侧和养虫架的顶部安装有25-35W的照明灯,控制照明灯的照明时间为10-14小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养虫笼顶部外侧的照明灯数量为1-2个,所述养虫架顶部的照明灯数量为5-7个。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成虫产卵的步骤中,在所述养虫笼的四个侧面部放有供成虫产卵的白纸,并且每天更换一次。
本发明的斜纹夜蛾的人工扩繁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10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