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测定野外根际土壤原位酶谱的设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21114.2 | 申请日: | 201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3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心昱;孙晓敏;温学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根际土壤 野外 酶谱 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 环境科学 活性影响 酶谱测定 土壤动物 土壤化学 学科领域 胞外酶 凋落物 磷循环 土壤碳 生态学 根系 可用 成功 研究 | ||
本发明涉及土壤微生物学、土壤化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全球气候变化等多学科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用于测定野外根际土壤原位酶谱的设备,以及使用所述设备测定野外根际土壤原位酶谱的方法。通过本发明的设备和方法,本发明可以成功实现野外根际土壤原位酶谱测定,快捷方便,可用于根系、凋落物、土壤动物、生物孔隙等对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胞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微生物学、土壤化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全球气候变化等多学科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用于测定野外根际土壤原位酶谱的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胞外酶参与无数生物化学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物周转、养分循环的驱动因素。大多数胞外酶被认为来自微生物,然而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通过直接产生酶,或者间接释放刺激微生物生长的有机底物,对胞外酶的丰度有很大影响。土壤胞外酶存在于高异质性环境中,因此许多由其驱动的土壤过程表现出高空间异质性。土壤中的根际和生物孔隙因具有较高的微生物活性,被认为是明显区别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热点区域”。然而,目前由于受分析微生物酶活性空间分布和酶活性“热点区域”的仪器和方法限制,还难以实现对野外根际土壤或生物孔隙进行原位酶活性监测。
国际上酶活性分析经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从1950年至今,为传统酶活性分析方法,采用容量瓶培养土壤样品,比色法测定酶活性,该方法所用样品、试剂量大,培养时间长,分析效率低,获得数据较少。第二阶段为21世纪初,美国开发了应用荧光物质作为底物,在96孔板中培养,用高通量酶标仪测定酶活性技术。该方法样品用量少,试剂消耗量少,培养时间短,高通量分析效率高,为快速、高效分析酶活性及动力学特征、温度敏感性等提供技术支持,并在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方面进行应用。然而,上述两种方法均采用野外破坏性采样-室内分析,无法对酶活性进行原位监测,仅能提供一维的酶活性结果,难以反映酶活性的空间分异特征。第三阶段为2013年德国哥廷根大学研发的原位酶谱法,原位酶谱法结合蚯蚓盒等培养方法,用荧光标记底物在原位与酶反应,可以获得动物孔隙中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特征。酶谱法中底物介质也在不断改进,由原位凝胶酶谱法向直接酶谱法改变。
2013年,德国哥廷根大学Yakov Kuzyakov团队利用原位凝胶酶谱法,定位和量化生长于根盒中多叶羽扇豆根际土壤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发现与根系相连的区域酶活性最高,认为土壤原位酶谱法具有较高的分析效率,是绘制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的有效工具。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在使用凝胶作为底物介质的酶谱法中,酶或底物扩散到凝胶中会使“热点区域”焦点变模糊。减小凝胶厚度只能减少却无法消除扩散问题。2016年德国哥廷根大学Yakov Kuzyakov团队又发展了土壤原位酶谱法(直接酶谱法),及底物不需要凝胶介质,将被底物饱和的纤维膜直接与土壤剖面接触,研究玉米根际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空间分布,发现“热点区域”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比非根际土壤高了近20倍,认为直接酶谱法能够绘制根系-土壤界面酶活性的二维分布,可用来评估与根系相连的酶谱分布特征。
利用酶谱法结合室内培养实验,Yakov Kuzyakov团队研究了根系、土壤动物对酶活性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例如,利用室内根盒培养实验,选择两种生理功能和根系形态不同的植物—小扁豆(主根根系、固氮豆科作物)和玉米(须根根系、非豆科作物),结合原位酶谱法,检测这两种作物根际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磷酸酶活性的空间分布,发现玉米根尖的酶活性较高,而小扁豆根系酶活性的分布相对均匀。蚯蚓生境内部的可视化是一种挑战,通过室内蚯蚓盒培养实验,第一次通过原位酶谱法可视化蚯蚓孔隙内土壤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和磷酸酶活性的空间分布,发现孔隙中“热点区域”的酶活性比对照土壤高2.4-14倍,该方法直观的显示了蚯蚓孔隙是微生物“热点区域”。
综上所述,原位酶谱法可以成功区分根际、生物孔隙土壤酶活性空间异质性,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适用于野外开展原位酶谱法监测仪器,只有室内简单的暗室-荧光-相机组件,还有待研发成一套便于野外应用的监测仪器和技术,实现野外原位监测与酶谱影像数字化的综合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11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感应加湿装置
- 下一篇:多孔片层氮化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