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鲜样中茶氨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34515.1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28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职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21/6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杨超 |
地址: | 215104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鲜样中茶 氨酸 含量 快速 分析 方法 | ||
一种茶叶鲜样中茶氨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茶叶鲜样搅碎混匀,以超纯水作为萃取溶剂,在90℃条件下浸提20min,离心过滤后,以6‑氨基喹啉‑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为衍生剂柱前衍生化,使用XBridge C18色谱柱梯度洗脱,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分离检测。该方法样品制备快速简单、成本低,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以及线性关系良好,整个分析过程快速、灵敏且重现性好,适用于茶叶鲜样中茶氨酸的快速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鲜样中茶氨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茶是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一,具有独特的香气、丰富的营养和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它们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成分,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其中,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一种氨基酸,占茶叶氨基酸总量的 50%以上。茶氨酸安全无毒,具有降血压、抗疲劳、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随着茶氨酸生理功能和医药价值的发现,茶氨酸在医疗、保健、食品、饮料和精细化工等领域被广泛利用。茶氨酸的准确定量分析,对于茶叶品质的评价、茶氨酸的应用研究开发及其功能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茶叶中茶氨酸分析方法的研究中以干样较多和较为成熟,如国标GB/T8303-2013中规定,茶样需磨碎后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加热、除去水分至恒重后再用于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由于干样通常经高温杀青、烘干和粉碎而成,高温过程中蛋白质变性,其蛋白酶的生物活性丧失,易造成蛋白质降解导致氨基酸含量增加,同时烘干等步骤可能会引起茶叶各种生化成分的转化,使得测定的数据并不能反应茶叶中氨基酸的真实水平,从而产生检测误差。
茶叶中茶氨酸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茚三酮比色法、气相色谱及其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经典的分析方法一般采用氨基酸分析仪,使用茚三酮作为衍生试剂柱后衍生测定。但氨基酸分析仪价格昂贵,分析时间长,专属性强,只能用于分析茶氨酸等游离氨基酸,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无需特殊反应装置,具有仪器普及率高、分析时间短、方法灵活多样、灵敏度高、易于推广的优点,逐渐成为茶氨酸检测的常规手段。中国发明专利“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专利号ZL201510109474.4)以6-氨基喹啉-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为柱前衍生剂,使用氨基酸专用分析柱进行梯度洗脱,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实现了对茶叶中茶氨酸等19种氨基酸的定量分析。但该发明采用氨基酸分离专用色谱柱,需要进行复杂的梯度分离,使用成本高,运行周期长(1h左右),在大量样品分析过程中,十分的费时,不利于茶氨酸的快速分析和推广普及。更重要的是,该发明没有对方法的准确性、灵敏性、精密性等进行必要的方法学验,技术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茶叶鲜样中茶氨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茶叶茶氨酸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基础应用推广难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鲜样中茶氨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配制溶液,再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建立已知梯度浓度的被测的茶氨酸的标准曲线;所述标准曲线的建立由以下步骤组成:
步骤(1),准备茶氨酸标准品,再分别配制0.14 mol/L的醋酸盐缓冲液、0.4mol/L的硼酸盐缓冲液、1mg/mL的AQC衍生液、6种浓度的茶氨酸标准工作溶液,茶氨酸标准工作溶液的浓度分别为1μmol/L、5μmol/L、50μmol/L、500μmol/L、1000μmol/L、1250μmol/L;
步骤(2),对所述茶氨酸标准工作溶液进行衍生化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职业大学,未经苏州市职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45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