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智能冷热混水阀装置及混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34926.0 | 申请日: | 201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1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孙俊;刘彬;武小红;汪沛;李君妍;刁小燕;戴春霞;傅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K11/00 | 分类号: | F16K11/00;F16K37/00;F16K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智能 冷热 水阀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新型智能冷热混水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管总成和智能控制系统;
所述水管总成包括热水管(1)、冷水管(8)、出水管(13);所述出水管(13)通过弯管(12)分别与热水管(1)、冷水管(8)相连接;所述热水管(1)、所述冷水管(8)上分别设有热水电动阀门(3)和冷水电动阀门(11);
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智能控制面板(10)、感温探测头(2)和电动机;所述感温探测头(2)和所述电动机均与所述智能控制面板(10)相连;所述感温探测头(2)分别设置在热水管(1)、冷水管(8)和出水管(13)内;所述电动机分别通过连接杆(4)与所述热水电动阀门(3)和所述冷水电动阀门(11)相连接;热水管(1)内的感温探测头和冷水管(8)内的感温探测头实时测量热水进水管和冷水进水管的水温,并将水温信息传送给智能控制面板(10);出水管内的感温探测头实时测量出水管内水温,并将水温传送向智能控制面板(10);
所述智能控制面板(10)包括单片机信号处理模块、显示器模块及电源模块;所述单片机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显示器模块;所述单片机信号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感温探测头的信息和设定参数信息,控制电动机转动,调节热水电动阀门(3)和冷水电动阀门(11),实现输出设定温度和设定流量的温水;所述显示器模块能够显示当前进水热水和凉水温度、设定的出水温度及实际出水温度、出水流量;所述电源模块为装置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冷热混水阀装置,其特征在于,热水管上热水电动阀门的电动机采用步进电机(5),通过智能控制面板控制步进电机的角位移量,控制热水管的进水量大小;冷水管上冷水电动阀门的电动机采用同步电机(6),线性调节冷水管的进水量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冷热混水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控制面板(10)固定在水管总成上;所述电动机固定在控制面板的背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冷热混水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控制面板(10)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用于智能控温水管系统与智能手机或者遥控器外部移动终端进行无线互联,用户可以远程对该系统装置进行操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冷热混水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模块采用触摸显示屏,还能够实现对单片机信号处理模块进行直接控制,通过触摸显示屏对设定参数进行修改,满足用户自设定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冷热混水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采用锂电池及直接电源形式。
7.一种智能冷热混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打开智能控制面板(10),设定所需水流量和水温温度等用户需求信息;设定方式可以采用触控显示屏的显示和按键设定需求、也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智能手机、遥控器等外部移动终端来设定需求;
2)、依据设定的水流量大小和当前热水电动阀门(3)的水流量,智能控制面板(10)控制步进电机(5)正反角位移量;如果设定水量大,则继电开关Ⅰ(17)吸合,步进电机(5)正转,调大进水量;反之,则继电开关Ⅱ(18)吸合,步进电机(5)反转,调小进水量;
3)、依据热水流量、温度,冷水温度以及设定的出水温度,智能控制面板(10)计算控制同步电机(6)正反转,控制冷水进水量,使热水冷水混合后的出水水温达到设定要求;出水温度高时,继电开关Ⅲ(19)吸合,同步电机(6)正转,调大进水量,降低出水温度;出水温度低时,继电开关Ⅳ(20)吸合,同步电机(6)反转,调小进水量,提高出水温度;
4)、出水温度达到要求,智能控制面板会给用户移动终端发送信息提示,或通过报警器(16)鸣笛提示用户可以使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冷热混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控制面板能够记忆用户的使用喜好,用户使用时能够一键载入设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492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