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拉簧减震鞍座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40377.8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4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赵士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士文 |
主分类号: | B62J1/00 | 分类号: | B62J1/00;B62J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712 天津市武***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簧 减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拉簧减震鞍座。
背景技术
鞍座是自行车、电动车上的必要部件,其结构直接决定骑车人的舒适度。鞍座常包括座面与支架,将座面覆盖在支架上,形成鞍座。鞍座的设计需要考虑减震的问题,为防止人在骑行过程中由于路面颠簸或其他情况使车座搁屁股,现有车座都会设有减震装置,如车座下的减震弹簧。
现有市面上生产的鞍座主要是采用塑料底壳加PU聚氨酯发泡的方式进行装配,这种结构的鞍座减震效果是由PU聚氨酯发泡的品质决定的,久坐后臀部会受PU聚氨酯发泡影响搁屁股。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拉簧减震鞍座,在鞍座受力部位加入弹簧吸振结构,加强鞍座的减震效果,解决用户在骑行过程中的舒适度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拉簧减震鞍座,包括鞍座壳体和支架,鞍座壳体设于支架上方,鞍座壳体与支架之间还设有多个拉簧,拉簧水平设置,拉簧的两端钩挂在支架上。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支架包括前支架板、中间支架板和后支架板,中间支架板设在前支架板与后支架板间的中间位置处,拉簧的一端钩挂在前支架板或后支架板上,拉簧的另一端钩挂在中间支架板上。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支架包括前支架板和后支架板,拉簧的两端分别钩挂在前支架板和后支架板上。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拉簧沿前支架板均匀分布。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鞍座壳体使用聚氨酯材料。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壳体使用聚氨酯材料。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拉簧减震鞍座在传统PU聚氨酯发泡鞍座壳体减震的基础上,在鞍座壳体下方设置了多个拉簧,提高了鞍座的吸振效果,可使用户的骑行过程中舒适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拉簧减震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鞍座壳体 2、铁支架 3、塑料底壳
4、杆 5、竖直铁板 6、竖直铁板
7、拉簧 8、铁板 9、塑料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拉簧减震鞍座,包括鞍座壳体1、铁制支架2、塑料壳体9和塑料底壳3,铁制支架2固定于塑料壳体9下方,鞍座壳体1装配在塑料壳体9上,塑料底壳3在铁支架2下方,与塑料壳体9安装,鞍座壳体1使用PU聚氨酯发泡装配,利用PU聚氨酯的弹性,在人的臀部与鞍座之间形成缓冲,起到减震的作用,鞍座壳体1的上表面还遮盖有PVC皮革。
铁制支架2主要用于将鞍座与自行车或电动车的固定,其上设有2个用于将鞍座安装在自行车主体上的杆4,铁支架2的前后两端还分别设有一个带弧形边的竖直铁板5、6,两竖直铁板围成的区域位于鞍座中间,受力部位,两个竖直铁板5、6的上边缘均匀设有多个小孔,若干个拉簧7水平放置,一端钩挂在竖直铁板5上的小孔中,另一端钩挂在竖直铁板6上的小孔中,当鞍座壳体1与支架2安装在一起时,拉簧7刚好位于鞍座壳体1受力部位的正下方。该拉簧抗震鞍座在PU聚氨酯发泡减震的基础上,在鞍座壳体1下方受力部位均匀增设了若干拉簧7,拉簧7可在路途颠簸时对人的臀部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该鞍座的减震性能。
在另一更优选的方案中,铁支架2的竖直铁板5、6之间的中间位置处还设有一铁板8,铁板8上设有两排小孔,若干个拉簧7的一端钩挂在竖直铁板5或6上的小孔中,另一端钩挂在铁板8上的小孔中,并且在铁支架2上均匀排布,中间的铁板8可以用于受力,减小拉簧7受力大小,同时可减短拉簧7钩挂的长度范围,增加拉簧7可施力的大小,增强其缓冲效果,可使该鞍座的减震性能更佳。根据鞍座的结构特征,若干个拉簧7可以设置成放射状,更适配鞍座形状。
本发明拉簧减震鞍座在传统PU聚氨酯发泡鞍座壳体减震的基础上,在鞍座壳体下方设置了多个拉簧,提高了鞍座的吸振效果,可使用户的骑行过程中舒适度更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士文,未经赵士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03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