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单向传输系统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53078.8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0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朱义君;王小景;汪涛;田忠骏;任嘉伟;张东方;张二峰;张剑;于宏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信大融合创新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0/116 | 分类号: | H04B10/116;H04B10/61;H04B10/69;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15 | 代理人: | 许志勇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可见 光通信 单向 传输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单向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的互连互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也对计算机涉密数据的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通信过程中,只允许高密级的网络或设备从低密级的网络或设备获取数据,而不允许低密级的网络或设备从高密级的网络或数据获取数据,以避免造成涉密数据的泄露。
传统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网络配置从而达到只允许高密级网络或设备从低密级的网络或设备获取数据,而不允许低密级的网络或设备从高密级的网络或设备获取数据。然而,如果用户忘记对网络进行配置,则会造成低密级的网络或设备可以从高密级的网络或设备获取数据从而造成高密级网络或设备中的数据信息泄露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可知现有技术中不同保密等级的网络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如果没有进行相关网络配置,会导致泄露数据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单向传输系统及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同密级的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会导致泄露数据信息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单向传输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其中:
所述发送端进一步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发送设备发送的二进制码,其中所述二进制码与特定文件内容相关;
协议封装模块,用于按照预设的传输协议封装所述二进制码;
第一转换模块,用于将封装后的二进制码转换为光信号;
发送驱动模块,用于使用第一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将所述光信号发送出去;
所述接收端进一步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使用第二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接收所述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接收的光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第一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接收的光信号的强度;
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光信号转换为二进制码;
传送模块,用于将所述二进制码发送至接收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为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为光电二极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的传输协议的帧结构中包括表示所述二进制码的长度的长度信息;
所述接收端还包括:数据长度校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长度信息校验所述第二转换模块得到的所述二进制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发送端设置于第一网络,所述接收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置于第二网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设置于同一网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单向传输方法,包括:
发送端获取发送设备发送的二进制码,其中所述二进制码与特定文件内容相关;所述发送端按照预设的传输协议封装所述二进制码,将封装后的二进制码转换为光信号,并使用第一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将所述光信号发送出去;
接收端使用第二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接收所述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接收的光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接收的光信号的强度;所述接收端将所述光信号转换为二进制码,并将所述二进制码发送至接收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为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可见光单向传输器件为光电二极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的传输协议的帧结构中包括表示所述二进制码的长度的长度信息;
所述接收端将所述光信号转换为二进制码,并将所述二进制码发送至接收设备之间,还包括:
根据所述长度信息校验所述第二转换模块得到的所述二进制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发送端获取发送设备发送的二进制码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发送端设置于第一网络,将所述接收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置于第二网络。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发送端获取发送设备发送的二进制码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设置于同一网络。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信大融合创新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未经东莞信大融合创新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30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