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变材料与发散热管耦合储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3242.5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42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饶中浩;赵佳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20/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变 材料 发散 热管 耦合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材料与发散热管耦合储能系统,包括若干同中心轴线串联的储能单元,所述储能单元包括由内向外同心设置的充热流道、放热环道及储能环道;储能单元内设置有发散型脉动热管,且发散型脉动热管包括若干沿周向均布的脉动热管分支;所述脉动热管分支包括位于充热流道内的蒸发段、位于放热环道内的输送段及位于储能环道内的冷凝段,且相邻的脉动热管分支之间通过蒸发段的根部端口依次连通,使得发散型脉动热管整体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所述储能环道内填充有与冷凝段紧密接触的相变材料。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使用维护方便,成本较低,利用相变材料的高潜热性和脉动热管的高导热性,适用于不同形式的工业余热回收和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变材料与发散热管耦合储能系统,属于工业余热存储与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能源消耗巨大和环境污染严重成为两大难题,节能减排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工业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70%左右,能耗较大,其中工业余热利用率低,能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是重要原因,我国能源利用率仅约为33%,至少约有50%的耗能以各种形式的余热被排掉,因此,我国余热资源十分丰富,余热回收利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降低污染物排放。
目前,工业余热回收利用问题已经得到政府、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关注。在现有的技术种类中,工业余热利用技术主要分为热功转换技术、热交换技术以及制冷制热技术。蓄热式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技术中的一种,主要原理是冷热流体交替流过蓄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相变材料在热能存储与利用上潜力巨大,脉动热管的热输送性能较强,能够作为连同热源、储热源和用户的良好的热传输媒介。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变材料与发散热管耦合储能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本较低等特点,利用相变材料的高潜热性和脉动热管的高导热性,有效提高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率,且使用灵活多变。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相变材料与发散热管耦合储能系统,包括若干同中心轴线串联的储能单元,且所述储能单元包括由内向外同心设置的充热流道、放热环道及储能环道;相邻的储能单元之间的充热流道、放热环道和储能环道均通过卡槽配合连接,且各自连通;
其中,所述储能单元内设置有发散型脉动热管,且发散型脉动热管包括若干沿储能单元周向均布的脉动热管分支;所述脉动热管分支包括位于充热流道内的蒸发段、位于放热环道内的输送段及位于储能环道内的冷凝段,且相邻的脉动热管分支之间通过蒸发段的根部端口依次连通,使得发散型脉动热管整体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所述储能环道内填充有与冷凝段紧密接触的相变材料,且首尾两端的储能单元上设置有放热环道端盖及储能环道端盖。
因此,中心流道可以直接连接热源,放热环道可以直接连接冷源,脉动热管作为连通余热源、储热介质以及用户的纽带,起到高效输送热量的作用;储能单元的结构紧凑简单,单个储能单元便于维修和更换;所述储能单元同时含有充热流道和放热环道,既可以同时完成储能和释能的过程,也可以分开进行储能和释能的过程,系统外形可以根据实际结构灵活改变,多个储能单元进行连接组成大储能释能系统。
优选的,所述卡槽内设置有耐高温耐腐蚀的密封垫圈,有效阻止连接处的流体或相变材料的泄露,从而保证充热流道、放热环道和储能环道之间的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脉动热管分支的蒸发段、输送段及冷凝段可采用直线形、圆弧形或螺旋线形结构,发散型脉动热管分支上的三部分,几何形状结构丰富,可根据实际的热传输需要涉及脉动热管的形状结构,以保证换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脉动热管分支上布置有翅片,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脉动热管上的不同部位是否布置翅片,以提高换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发散型脉动热管内的工质可采用自湿润流体、微纳胶囊相变材料乳液或纳米流体,比如水/庚醇溶液、金属纳米水溶液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32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内颗粒流动换热的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带风扇控制的LED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