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轮圈辐条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53771.5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5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田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安百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1/02 | 分类号: | B60B1/02;B60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 穿套孔 凹缘 限位肩部 挡缘部 内壁 嵌组 凸挡 碳纤维轮圈 坚固耐用 径向表面 轮圈辐条 嵌合定位 碳纤维丝 限位固定 直条状体 种碳纤维 组合定位 防松脱 辐条 套组 装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轮圈辐条,其特点主要包括:一碳纤条,为若干碳纤维丝结合构成的直条状体形态,碳纤条具二端部;二接头分别组合定位于碳纤条二端部,各接头均设有一穿套孔供套组于碳纤条与之相对应之端部,且穿套孔内壁一处具限位肩部;径向凹缘,设于碳纤条之临近各端部一处;凸挡件,装设定位于各径向凹缘,该凸挡件包括嵌组侧及挡缘部,其中嵌组侧嵌合定位于径向凹缘内,挡缘部凸出于碳纤条之径向表面,以抵靠于与其相对应的接头所设穿套孔内壁之限位肩部,可令接头与碳纤条之间达到更加坚固耐用的限位固定防松脱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圈辐条;特别是指一种碳纤维轮圈辐条之创新组合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有鉴于传统轮圈辐条采用金属条制成而重量较重的问题点,为因应目前自行车产品轻量化发展趋势,近来遂有相关业界尝试研发出一种碳纤维轮圈辐条,以期通过碳纤维所具备的高硬度、高强度、重量轻、高耐化学性、耐高温及低热膨胀等诸多优异特性,创造出更加理想实用的新式轮圈辐条。
所谓碳纤维轮圈辐条,顾名思义就是采用碳纤维制成的轮圈辐条结构,但就碳纤维的特性而言,目前的科技要制成轮圈辐条整体结构尚无法达成,因为轮圈辐条的两端通常具有螺纹结构以及扩径端头等细微形态,此形态为碳纤维所无法成型者,所以碳纤维轮圈辐条结构设计上,必须利用碳纤维制成一条状体(下称碳纤条),再于碳纤条的两端分别组接结合一接头,据以构成一完整的碳纤维轮圈辐条。
然而,综观目前可见的碳纤维轮圈辐条,仍旧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缺弊,举例而言,因为碳纤维轮圈辐条结构设计上,其接头与碳纤条端部之间,通常是让碳纤条的端部插入接头所设插孔中,并配合涂布胶剂的方式让两者达成结合固定状态,然而,此种结构于实际应用经验中发现,其接头与碳纤条端部之间所涂布的胶剂在日后容易因质变、脆化等因素而产生松脱现象,一旦此种现象发生后,接头与碳纤条端部之间的结合牢固性即弱化甚至丧失,造成碳纤维轮圈辐条耐用性不佳、使用寿命短暂等严重问题,由于碳纤维制品价格较一般制品昂贵许多,因此若无法克服前述问题,消费者显然很难接受这样的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辐条组合定位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纤维轮圈辐条包括:一碳纤条,为若干碳纤维丝所结合构成之直条状体形态,碳纤条具有二端部;二接头,分别组合定位于碳纤条之二端部,各接头均设有一穿套孔以供套组于碳纤条与之相对应之端部,且穿套孔内壁一处具有孔径差异而相对界定形成一限位肩部;径向凹缘,设于碳纤条之临近各端部之一处呈径向内凹形态;凸挡件,装设定位于各径向凹缘,凸挡件包括嵌组侧及挡缘部,其中嵌组侧嵌合定位于径向凹缘内,挡缘部则凸出于碳纤条之径向表面,且用以抵靠于与其相对应的接头所设穿套孔内壁之限位肩部,以令接头与碳纤条之间达到限位防脱效果。
本发明之主要效果与优点,能够令接头与碳纤条之间达到更加坚固耐用的限位固定防松脱效果,且其结构简易而兼具利于量产之优点。
本发明之另一主要目的,更通过径向凹缘藉热塑成型,使对应径向凹缘处的碳纤维丝密度相对大于碳纤条其他部位碳纤维丝密度,而于径向凹缘的轴向侧形成二斜锥状衔接壁之另一技术特征;因其形成径向凹缘的方式透过热塑成型,所以碳纤条的整体碳纤维丝仅产生密度变化而并无被车制切断而影响结构强度的问题存在,从而具有结构强度更佳之优点及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碳纤维轮圈辐条较佳实施例之组合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碳纤维轮圈辐条较佳实施例之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碳纤维轮圈辐条较佳实施例之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之凸挡件形态另一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之凸挡件形态另一实施例之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安百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德安百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37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