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防震的轻型住宅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5428.4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62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E04B2/86;E04B5/28 |
代理公司: | 上海邦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12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2015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防震 轻型 住宅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防震的轻型住宅系统,包括剪力墙、连梁和楼面混凝土系统;所述剪力墙是灌浆钢板剪力墙或框架‑灌浆钢板剪力墙;所述连梁为屈曲约束支撑连梁;所述剪力墙之间通过连梁连接起来;所述剪力墙与连梁构成的平面上面设置有楼面混凝土系统;所述楼面混凝土系统下面两端设置有密肋梁;所述楼面混凝土系统四周均设置有负弯矩钢筋。本发明充分发挥钢材与混凝土的优势,设置减震连梁,使得整个结构抗震能力大大提升;同时,工业化的加工、装配,可以有效缩短工期,大大降低了楼面的含钢量,整体质量轻;构件加工简单,现场施工速度快,降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民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震的轻型住宅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钢结构建筑体系中,结构体系仍陷于常规的钢支撑-框架体系、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体系、钢框架-钢板剪力墙体系等,上述现有的钢结构体系存在结构用钢量大,制作成本高等不足;另外,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需要模板支撑,对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钢筋需要人工绑扎,劳动强度大。
另外,目前采用钢连梁作为联肢剪力墙的耗能部件的做法通常有两种:(1)将钢筋混凝土连梁直接替换为钢连梁;(2)用剪切型阻尼器替换钢筋混凝土连梁。做法(1)钢连梁在小震下只能作为结构构件,并保持在弹性状态,不能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比,其在中震或大震下才能发挥耗能减震的作用;做法(2)实际上是将剪切型阻尼器作为小震下结构的附加耗能装置,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从而降低地震作用,但是不能将其作为结构构件,会影响联肢剪力墙的偶联比和结构的抗侧效率。
传统的楼面混凝土钢筋通常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含钢量较高;管线及其它需要在楼板下固定走向的结构只能在钢梁底部固定、穿越,从而大大降低了楼层的实际使用高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提供的一种具有防震的轻型住宅系统。
一种具有防震的轻型住宅系统,包括剪力墙、连梁和楼面混凝土系统;所述剪力墙是灌浆钢板剪力墙或框架-灌浆钢板剪力墙;所述连梁为屈曲约束支撑连梁;所述剪力墙之间通过连梁连接起来;所述剪力墙与连梁构成的平面上面设置有楼面混凝土系统;所述楼面混凝土系统下面两端设置有密肋梁;所述楼面混凝土系统四周均设置有负弯矩钢筋。
进一步的,所述楼面混凝土系统包括冷弯型钢、楼面模板和楼面混凝土层;两个所述冷弯型钢平行设置,冷弯型钢之间内侧设置有长托杆,外侧设置有短托杆,形成一组冷弯型钢;冷弯型钢的上面穿过楼面模板与设置在楼面模板上的楼面混凝土层固定;所述楼面混凝土层内设置有楼面钢筋网片,楼面钢筋网片设置成弧形结构,位于一组冷弯型钢上面;所述冷弯型钢横截面是多曲面结构,并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组连接孔;所述长托杆穿过连接孔设置在一组冷弯型钢的两端;所述短托杆设置在冷弯型钢内部的连接孔上。
进一步的,所述长托杆是在长圆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片止滑板,下面设置有一组旋转把手而成。所述短托杆是在短圆杆的外侧一端设置有两片平行的止滑板,下面设置有一个旋转把手而成。所述连接孔上设置有用于与止滑板进行锁止的开口槽。
进一步的,所述楼面钢筋网片是由横向设置的弧形纬线和垂直与弧形纬线的经线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剪力墙是通过H型、C型、L型、Z型或者矩形的钢板组合而成,中间由腹板相连,形成多个空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充分发挥钢材与混凝土的优势,有效利用材料,减小构件截面,构件制作简单,可批量生产、制作,施工快捷,经济效益相当显著。
2.增加震动下的屈服耗能能力,保障结构在发生地震时,最大程度的避免倒塌破坏,提高结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3.密肋梁,相比常规的楼板厚度薄,能够有效的减轻楼板自重,使得高层(或小高层)住宅的自重有效降低,对于建筑抵抗地震,更加有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54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