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尼龙66材料的醇解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56625.8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6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宋修艳;刘福胜;赵瑞阳;于世涛;刘仕伟;黄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09/62 | 分类号: | C07C209/62;C07C211/12;C07C67/20;C07C69/44 |
代理公司: | 山东重诺律师事务所37228 | 代理人: | 冷奎亨 |
地址: | 26606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尼龙 66 材料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尼龙66材料的醇解回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酸为催化剂,将尼龙66颗粒、醇及催化剂按一定比例置于密闭的高压反应釜中,在搅拌及加热的条件下进行醇解反应;(2)醇解结束后,用有机溶剂多次萃取,合并萃取相减压旋蒸出萃取剂,得到己二酸二烷基酯粗产物,继而对所述粗产物减压蒸馏,收集相应馏分得精制己二酸二烷基酯;(3)向步骤2)中得到的萃余相中于常温下加入一定量的碱并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加热至反应完全,然后减压蒸馏,收集相应馏分得精制己二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尼龙66材料的醇解回收方法操作简单易控制,条件温和能耗低,成本低廉、催化性能稳定,易于实现工业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聚合物的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尼龙66(PA66)材料的醇解回收己二酸二烷基酯和己二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尼龙66(PA66)也称聚酰胺66,是人类成功研制并实现工业化的第一个聚酰胺纤维品种。由于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溶剂性及优良的力学性能等,除了大量用于纺织品生产外,在塑料工业、渔业及农业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对PA66消费需求的增长,随之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早期采用的填埋处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又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且容易污染地下水资源。而机械回收则是通过粉碎、熔融、挤压、注塑制成新的产品,但新产品的性能和品质都达不到原产品的要求。化学回收又称为三级回收,即在热和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尼龙材料发生降解反应,形成低相对分子量的产物,产物可进一步再聚合或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与利用,是一种比较彻底的回收方式,符合原子经济性的原则。
化学回收主要有水解法和醇解法,其中水解法报道的比较多,比如专利CN101423478A以硫酸和甲酸为催化剂,PA66水解生产己二酸、己二胺;专利CN 101857540A以盐酸为催化剂,PA66解聚生成己二酸、己二胺盐酸盐和聚六亚甲基单(双)胍盐酸盐。尽管上述工艺可降解PA66回收相应的产物,但均存在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时间较长、后处理步骤繁琐、降解率低等缺点。另有Meng等(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4,83(3):389-393)在超临界条件下考察了PA66水解,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反应条件苛刻,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380℃,22.0~28.0MPa),对设备材质要求高,不仅难以实现大规模操作,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随着绿色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如何引入新的思路,发展新的方法和工艺来实现对废尼龙类材料的高效循环利用,是当前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有关PA66醇解反应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或专利报道,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酸催化醇解PA66解聚生成己二酸二烷基酯和己二胺的方法,并实现两种产物的分离与精制,从而达到高效循环利用PA66的目的,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一条可行的路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引入新的思路,提供一种尼龙66材料的醇解回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酸为催化剂,将尼龙66颗粒、醇及催化剂按一定比例置于密闭的高压反应釜中,在搅拌及加热的条件下进行醇解反应;
(2)醇解结束后,用有机溶剂多次萃取,合并萃取相减压旋蒸出萃取剂,得到己二酸二烷基酯粗产物,继而对所述粗产物减压蒸馏,收集相应馏分得精制己二酸二烷基酯;
(3)向步骤2)中得到的萃余相中于常温下加入一定量的碱并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加热至反应完全,然后减压蒸馏,收集相应馏分得精制己二胺。
优选的,在步骤1)中,所述尼龙66颗粒与酸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1.5~1:4,所述尼龙66颗粒与醇的摩尔比为1:5~1:30,反应温度为100~160℃,反应时间为3~8h,搅拌速度为200~600r/min。
优选的,在步骤1)中,所述酸催化剂为甲酸、磷酸、硫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或邻苯二甲酸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66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