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触动感应多功能钓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8496.6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6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尚慧琳;吴俊军;毕延良;胡立力;张涛;宋书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87/00 | 分类号: | A01K87/00;A01K87/04;A01K87/06;A01K91/06;A01K97/11;A01K9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3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动 感应 多功能 钓鱼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户外休闲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触动感应多功能钓鱼装置,包括钓鱼竿及支架,钓鱼竿的竿体后端通过套筒连接有线轮座,钓鱼竿的前端设置有感应模块,支架上固定有控制模块,当钓鱼竿与线轮座连接时钓鱼装置处于手动钓鱼状态;当把钓鱼竿固定在支架上并将线轮座与控制模块相接时,钓鱼装置切换为由感应模块、控制模块控制的自动钓鱼状态。本装置操作简单,能满足不同垂钓群体的需求,通过感应模块及控制模块的配合,能有效提高整个钓鱼装置的反应速度及精确度,在自动钓鱼状态时能有效避免因为风吹钓线或者水的晃动等干扰造成的误收线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户外休闲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触动感应多功能钓鱼装置。
背景技术
钓鱼现已成为一种日益普及的户外休闲项目,钓鱼的目的在于怡情养性,在钓鱼过程中,垂钓者需要长时间保持静态,并盯紧鱼漂对其进行观察,当鱼漂移动时垂钓者根据经验判断鱼是否上钩,因此,钓鱼是项考验耐心的休闲项目。但经常垂钓者很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长时间的等待过程中,人的思想和意识会慢慢的懈怠下来,有鱼上钩时经常反应不过来,错失了提起鱼竿吊起鱼的最佳时间,鱼就很容易跑掉。
由于长时间的手动垂钓易让人疲劳,而直接使用电动钓鱼竿则又体会不到钓鱼的乐趣,从而又遭到众多垂钓者的抵触。在中国专利CN 201410762757.4中介绍了一种新型可感应的钓鱼竿,但CN201410762757.4专利中的钓鱼竿是在竿体上设置重量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只能在识别鱼的重量的情况下,通过竿体手柄处的振动装置提醒钓鱼者有鱼上钩,鱼需要完全咬合在鱼钩上,形成一定的重量才能振动竿体,不仅垂钓时会出现偏差,还会在振动提醒钓鱼者的过程中惊动上钩的鱼,使其极容易跑掉。
另有中国专利号为CN 201510253015.3中介绍了一种智能电动钓鱼竿,CN201510253015.3是带有检测单元、警示单元的钓鱼竿,其是通过检测单元对钓鱼是否上钩信息进行检测,并在鱼已上钩时自动收线并通过警示单元进行警示,但由于钓鱼竿上集成有多个驱动机构及检测单元、警示单元,使得整个垂钓装置成本较高,体积、重量较大,垂钓者提起时较为吃力,造成使用、携带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自由切换垂钓的方式的触动感应多功能钓鱼装置,以解决垂钓过程中手动垂钓不便及自动垂钓中的上述问题。
根据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触动感应多功能钓鱼装置,所述的钓鱼装置包括钓鱼竿及支架,钓鱼竿的竿体后端通过套筒连接有线轮座,钓鱼竿的前端设置有感应模块,所述的支架上固定有控制模块,当钓鱼竿与线轮座连接时钓鱼装置处于手动钓鱼状态;当把钓鱼竿固定在支架上并将线轮座与控制模块相接时,钓鱼装置切换为由感应模块、控制模块控制的自动钓鱼状态。
进一步地,当处于自动钓鱼状态时,线轮座通过套筒与控制模块中的电机相连,由控制模块驱动电机带动线轮座的收线或放线。
进一步地,在所述套筒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部,当处于手动钓鱼状态时,套筒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部连接有线轮座及钓鱼竿;当处于自动钓鱼状态时,套筒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部连接线轮座及控制模块中的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的套筒两端分别设有相反旋向的外螺纹作为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控制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放大电路、滤波电路、A/D转化电路、单片机、微型控制器及电机,所述的放大电路接收感应模块的模拟信号并进行放大后,滤波电路进一步对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的A/D转化电路将滤波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至其后的单片机和微型控制器,所述的单片机和微型控制器控制电机运转。
进一步地,所述的钓鱼竿由若干段把手节套接而成,每段把手节的下部均设有过线环,在最后一段把手节的后端设有握把,第一段把手节的前端设有下线环,所述的过线环与下线环同处于平行于竿体中心轴线的水平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84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