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排放遥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0852.8 | 申请日: | 201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19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夏长江;黄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长江 |
主分类号: | G01N21/55 | 分类号: | G01N21/55;G01N21/39;G01N15/06;G01N21/17;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 | 代理人: | 陆惠中,王永伟 |
地址: | 23007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排放 遥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排放遥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动车排放垂直俯视遥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2016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排放检验加强机动车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公安交管部门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要支持配合环保部门采用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进行监督抽测。
参看图5,目前,机动车尾气遥测设备大多是水平式,即主要由水平相向的主机11和辅机12组成的设备架设在马路13两侧,机动车从中间驶过,根据光谱吸收原理快速检测出污染物种类和含量。这种测量方法的缺点是当有两辆及以上车辆同时通过两车道或两车道以上的马路时,检测设备就无法分辨出是哪一机动车辆所产生的;
由此,机动车排放的垂直俯视遥测技术正得到环保部门和各个经销商的青睐。垂直俯视遥测技术是将遥测设备架设在道路上方,每个车道对应一台主机。这样,当有两辆及以上车辆同时平行通过时,可以互不影响,提高检测效率。
但是,目前垂直俯视遥测技术主要集中在对汽油车排放的CO、CO2、C3H8的研究上,其主要采用波长范围覆盖3-5微米(μm)的中红外棒状光源;利用3-5微米(μm)的中红外线阵CCD作为接收信号的探测器。而环保部门更为关心的柴油车排放的NO、NO2和黑烟颗粒由于受水汽影响和CCD技术限制,则不能利用分散技术进行测量。这是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机动车排放遥测装置及方法,它们既能测量汽油车排放的CO、CO2、C3H8,又能测量柴油车排放的NO。
本发明的机动车排放遥测装置,包括安装在道路上方的龙门架上的箱体内的用于测量汽油车排放的CO、CO2、C3H8的第一装置;车辆号牌识别装置;用于测量机动车车速的测速装置;用于控制协调各个模块工作的总控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
设于所述箱体内的用于测量柴油车排放的NO的第二装置,其包括
用作中红外激光光源的激光器;
对激光进行空间扫描的旋转多棱镜;以及
组成接收光路的用于增加信号光的强度的凹面镜和凸透镜。
本发明的机动车排放遥测方法,包括由总控装置控制协调执行的下述各步骤:
车辆号牌识别装置进行车辆号牌识别;
测速装置测量机动车的车速;
安装在道路上方的龙门架上的箱体内的第一装置测量汽油车排放的CO、CO2、C3H8;
其特征是还包括:
设于所述箱体内的第二装置测量柴油车排放的NO的步骤;所述第二装置包括用作中红外激光光源的激光器;
对激光进行空间扫描的旋转多棱镜;以及
组成接收光路的用于增加信号光的强度的凹面镜和凸透镜。
本发明除了可用现有技术的第一装置测量汽油车排放的CO、CO2、C3H8外,由于第二装置的光源用的中红外激光,其吸收截面较非分散红外法有量级的提升,受水汽影响也小,可用于测量柴油车排放的NO。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机动车排放遥测装置及方法,它们既能测量汽油车排放的CO、CO2、C3H8,又能测量柴油车排放的NO2和黑烟颗粒。
本发明的机动车排放遥测装置,包括安装在道路上方的龙门架上的箱体内的用于测量汽油车排放的CO、CO2、C3H8的第一装置;车辆号牌识别装置;用于测量机动车车速的测速装置;用于控制协调各个模块工作的总控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
设于所述箱体内的第三装置;其包括410纳米(nm)的棒状光源;用于测量柴油车排放的NO2的410纳米(nm)透镜和探测器;以及用于测量柴油车排放的黑烟颗粒的高清相机和凸透镜。
本发明的机动车排放遥测方法,包括由总控装置控制协调执行的下述各步骤:
车辆号牌识别装置进行车辆号牌识别;
测速装置测量机动车的车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长江,未经夏长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08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