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发光铜纳米簇检测六价铬离子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3660.2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0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曹雪玲;罗亚楠;刘发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2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发光 纳米 检测 六价铬 离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荧光纳米材料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发光铜纳米簇检测六价铬离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铬在环境中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价态, 环境中三价铬与六价铬会互相转化,而无论是三价或是六价铬对人体都有害,并且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要高100倍,是强致突变物质,可诱发肺癌和鼻咽癌。铬主要用于金属加工、电镀、制革等行业。为了防止工业生产过程中循环水对设备的腐蚀,常须加入铬酸盐。工业废水中主要是六价铬的化合物,常以铬酸根离子(CrO42-)存在。中国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浓度应低于0.05毫克/升;地面水中铬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5毫克/升(三价铬)和0.05毫克/升(六价铬);工业废水中六价铬及其化合物最高容许排放标准为0.5毫克/升(按六价铬计)。因而建立一种简单快捷地检测六价铬离子的方法十分重要。
金属(主要是金、银及铜)纳米簇大约由几个或是几百个原子组成,是一种新型的发光纳米材料。最近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金属纳米簇直径通常小于两个纳米,它的性质介于单原子和较大的纳米粒子或是大体积的贵金属之间。该尺度接近电子的费米波长,因此连续的能态性质分裂为离散的能态,并出现类似分子的尺寸依赖效应,导致了与其它纳米颗粒截然不同的光学、电学和化学性质。而铜纳米簇与金银纳米簇的生物相容性、荧光性及粒径等方面极其相近,并且经济易得,因而,铜纳米簇的研究和应用近几年逐渐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准确的基于发光铜纳米簇检测六价铬离子的方法,用于实际水样中六价铬离子检测,证明其可操作性强。
一种基于发光铜纳米簇检测六价铬离子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利用荧光光谱仪检测铜纳米簇的荧光发射峰的变化。在 360 nm的激发波长下,测定铜纳米簇在 430 nm波长处的荧光强度,记为 F0,向铜纳米簇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六价铬离子溶液,测定含有不同浓度六价铬离子的铜纳米簇在 360 nm激发波长下,在 430 nm波长处的荧光强度,记为 F,计算加入不同浓度的六价铬离子后,荧光强度的变化(F0-F)值。以六价铬离子浓度为横坐标,荧光发射峰的强度变化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
将待测样品稀释处理后,加入到铜纳米簇中,检测荧光发射峰强度变化值,代入到标准曲线中,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六价铬离子的含量。
一种基于发光铜纳米簇检测六价铬离子的方法,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相同条件下,用10 mM实际水样中可能存在的干扰离子(Hg2+ , Pb2+- , Fe 3+ , Cu 2+ , Zn2+ , As(V) , Cd2+,Ni2+,F-)加入到铜纳米簇中,均未引起铜纳米簇明显的荧光猝灭,说明本方法检测六价铬离子具有高的选择性。
将铜纳米簇的浓度稀释至0.05 mol/L,加入不同浓度的六价铬离子,确定铜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检测六价铬离子的最低检测限为1.5×10-3 mg/L。
附图说明
图1铜纳米簇检测六价铬离子在不同pH值下荧光强度对比图。
图2六价铬离子与铜纳米簇的荧光响应图。
图3六价铬离子与铜纳米簇的线性曲线图。
图4选择性实验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实施例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一种基于发光铜纳米簇检测六价铬离子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铜纳米簇制备,0.2 mL,0.1M的硫酸铜与0.1 mL, 1mM 单宁酸溶液加入到20 mL的水中,室温下,磁力搅拌5 min后,迅速加入1 M的氢氧化钠溶液0.2 mL,此混合液继续在50°C下磁力搅拌进行反应6 h。制备的铜纳米簇的粗产品用水透析24 h,将未反应的单宁酸去除,4°C保存。
用硝酸和氢氧化钠调节酸碱度,调节金纳米簇溶液的pH分别为2、3、4、5、6、7、8、9、10、11及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化工学院,未经吉林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36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