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电热毯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4505.2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2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张义平;田浩;周俊;王建楠;杨静;严鸿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3/34 | 分类号: | H05B3/34;H05B3/02;H05B1/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25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热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热毯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电热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对生活的质量要求更加显著。寒冬,在没有暖气的地区,电热毯是生活必需用品,可以提热量而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电热毯为金属电热丝发热通过被褥直接传递给人体,轻则会造成上火、口舌干燥,重则免疫力降低生病、灼伤;重要的是电热毯的适用季节有局限性,不可以在季节较热的时节带来凉爽提高电热毯的利用率,使其变成可以冬暖夏凉的新型电热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现有技术的电热毯是通过高中低档位调节金属电热丝的加热功率,温度大小不能根据各类人群的最适温度而设置,功率太低无法提供热量,档位太高,热量就会过大,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对人体的危害也很大,中档也不尽满足各类人群,且温度无法保持恒定,而且现有技术的电热毯不能定时加热和自动关闭,开着电热毯其温度会持续加热,甚至产生漏电、着火、触电等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电热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电热毯采用金属电热丝发热通过被褥直接传递给人体,轻则会造成上火、口舌干燥,重则免疫力降低生病、灼伤问题;电热毯只能加热只能在冬天使用,存在季节有局限性问题;采用三档加热调节方法存在的温度大小不能根据各类人群的最适温度而设置的问题;电热毯不能定时加热和自动关闭,开着电热毯其温度会持续加热,甚至产生漏电、着火、触电等事故的发生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电热毯,它包括:毯体,毯体的羊毛毡毯体层和面料表层之间设置有冷热控制层,所述冷热控制层包括金属电热丝,金属电热丝外层包裹有保护层,保护层外包裹有注水带。
保护层为绝缘耐高温导热性能好的环氧树脂材质。
注水带的一端为注水与放水口,另一端为封闭口,注水带内注有介质水。
它还包括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注水带外表面,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导线连接;温度调节面板与控制器导线连接;控制器的输出触点与毯体的电源继电器控制线圈导线连接。
时间输入装置与控制器导线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电热毯的电热丝外层的保护层上增加注水带,电热毯发热时,热量通过注水带后再传递到被褥,再由被褥传递到人体,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电热毯会造成上火、口舌干燥,重则免疫力降低生病、灼伤问题;在夏天时候不开电热毯,电热丝不发热,人体可通过电热毯的注水带进行降温,可以在季节较热的时节带来凉爽提高电热毯的利用率;进一步本发明在注水带外侧增加温度传感器,将电热毯的发热温度实时送至控制器,同时结合温度调节面板的输入温度设定,对电热毯进行恒温控制;同时通过设置时间输入装置,通过时间设定,由控制器对电热毯的继电器进行通断控制;解决了电热毯不能定时加热和自动关闭,开着电热毯其温度会持续加热,甚至产生漏电、着火、触电等事故的发生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冷热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新型电热毯,它包括:毯体1,毯体1的羊毛毡毯体层和面料表层之间设置有冷热控制层6,所述冷热控制层6包括金属电热丝3,金属电热丝3外层包裹有保护层4,保护层4外包裹有注水带5。
保护层4为绝缘耐高温导热性能好的环氧树脂材质。
注水带5的一端为注水与放水口8,另一端为封闭口9,注水带5内注有介质水7。注水带5外径为3-5cm。注水带5的作用为:冬天金属电热丝3可以通过加热注水带5内的水,水有较好的导热与保温作用,间接传递出温润的热量给人体,可避免造成人体上火、口干舌燥、灼伤、免疫力下降等危害。夏天即切断电热毯的电源,只需向注水带5内注入清凉的水,水有冬暖夏凉的功效,可为人带来凉爽。注水带5的水温升高后可自行进行换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即可带来持续凉意,亦可节约夏天的空调,电风扇的使用,防止夏天吹空调睡觉给人类带来的空调病等,节约电能与能源,并可提高电热毯的使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45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