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4565.4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39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海老原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刘伟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的车身前部构造。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通过与前柱内构件(10)结合而构成前柱(3)的前柱外构件(20);和与前柱外构件(20)的下端部结合的下纵梁(4),前柱外构件(20)具有从与下纵梁(4)之间的结合部位向上方排列地形成的多个弯曲部(20a、20b)。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前柱的下端部被结合在下纵梁的前端部的上部(参照专利文献1)。为了与下纵梁的上部结合,前柱的下端部的后端部以呈在后上方具有中心的圆弧形状的方式弯曲。换言之,前柱的棱线与下纵梁的棱线对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468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具有上述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中,在发生了正面碰撞的情况下,由于车辆的前轮向后方移动,而存在正面碰撞载荷被输入到前柱与下纵梁的结合部位的情况。因此,在上述结合部位,希望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通过与前柱内构件结合而构成前柱的前柱外构件、和与上述前柱外构件的下端部结合的下纵梁,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前柱外构件具有从与上述下纵梁之间的结合部位向上方排列地形成的多个弯曲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多个弯曲部中的最下方的第一弯曲部,呈在前下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圆弧形状,上述第一弯曲部的上侧的第二弯曲部,呈在后上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圆弧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加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前柱外构件具有配置在上述下纵梁的上壁部上的凸缘部,上述凸缘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加强筋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加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也可以为,上述加强筋部与上述下纵梁的上壁部之间构成将上述前柱外构件及上述前柱内构件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通的贯穿孔。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恰当地将电沉积涂装的涂料经由贯穿孔向前柱的中空部引导。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下纵梁由下纵梁内构件和下纵梁外构件构成,在上述下纵梁内构件与上述下纵梁外构件之间设有顶起板,上述顶起板与上述前柱外构件相比延伸设置至后方。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下纵梁的强度而更加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顶起板具有在倾斜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斜加强筋部,上述顶起板与上述前柱外构件相比形成在后方。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顶起板的强度并将来自前柱外构件的载荷高效地向下纵梁传递。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车身前部构造中,能够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且是表示将车门拆下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且是表示将车门及翼子板拆下的状态的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前柱外构件的后壁部的示意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45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身前部构造
- 下一篇:一种一体化结构冷藏车厢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