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生化城镇工业园区污水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4902.X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0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强;温沁雪;张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化 城镇 工业园区 污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生化性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含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的低生化城镇工业园区污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城镇建立了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工厂多在厂内对其废水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水多为生化性较低的废水,其特征是有机物浓度虽然与生活污水比较接近,但多是难生物降解物质,这种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呈现低生化降解能力特点。针对这种低生化城镇园区污水,目前我 国多采用传统的厌氧-缺氧-好氧(常称AAO)工艺及循环式活性污泥(常称CASS)工艺,实现有机物(以COD计)及氮磷的去除,但当工业园区污水厂接纳高比例工业企业排水后,生活污水比例降低,再采用传统AAO工艺或CASS工艺,出水有机物及总氮经常超标,原因在于废水含较多大分子有机物,需要引入水解酸化细菌强化其分解,总氮超标原因是废水缺少小分子有机物时反硝化能力降低。
针对废水生化性差及有机物容易穿透污水厂的问题,采用强化去除就是必要的,一方面需要在传统工艺前采用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提高废水的生化性,这样有机物也易于去除,总氮也易于去除。另一方面需要在后续采用氧化保障环境,进一步削减水中的有机物。提高生化性的方法有化学或生化方法,以生化水解方法较为常用,但传统的生化水解就是在废水中设置填料,传质效果差,需要采用流态效果好的水解酸化预处理方法,提升废水的生化性。
发明内容
为了强化含较多难生物降解物质的低生化城镇污水的处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生化城镇工业园区污水的处理方法,采用“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CASS-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的组合工艺,采用三级强化的思想,实现难生物降解物质的去除。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低生化城镇工业园区污水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污水进入初沉池进行沉淀;
二、经初沉池沉淀后的污水进入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反应器,在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反应器内将污水中的难溶解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
三、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反应器出水进入CASS反应器,在CASS反应器内完成大部分有机物、氮及磷的去除;
四、CASS反应器出水进入混凝沉淀池,在混凝沉淀池内强化CASS出水部分有机物及磷的去除;
五、混凝沉淀池出水进入催化氧化池,在催化氧化池内进行臭氧氧化,进一步去除残留的有机物。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废水进入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反应器后,多次往复在沟渠流动,克服了传统水解池全进全出的缺陷,有很强的抗水质变化的能力。
2、采用高效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反应器促进水中大分子有机物质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质,进而提升后续CASS单元的有机物及反硝化脱氮的能力;
3、采用混凝沉淀池强化CASS出水部分有机物及磷的去除;
4、采用臭氧氧化工艺进一步强化有机物的去除,实现出水污染物的稳定达标。
5、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生化能力提升强,可应对高比例工业废水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的技术需求,后续混凝沉淀及臭氧氧化单元可出水污染物起到进一步去除的作用,确保处理出水稳定,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出水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低生化城镇工业园区污水的处理工艺流程图;
图2为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CASS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低生化城镇工业园区污水的处理方法如下:污水从初沉池沉淀后,依次经过循环式复合水解酸化反应器、CASS反应器、混凝沉淀池及催化氧化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49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