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智能控制柜即插即用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5855.0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46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由伟翰;胡文霞;朱跃贴;李芳芳;周婕;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33257 | 代理人: | 朱德宝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配线架 航空插头 连接状态 智能控制柜 通电状态 供电状态检测 带电粒子 即插即用 检测信号 检测 供电状态 加载 电源 提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控制柜即插即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智能控制柜的电源的供电状态,并生成相应的供电状态检测信号,还获取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之间的通电状态,并生成相应的通电状态检测信号;步骤二:根据供电状态检测信号和通电状态检测信号来检测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步骤三:在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中的其中一个加载带电粒子,同时在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中的其中另一个接收所述带电粒子;确定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轻度异常或者重度异常;步骤四:在确定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轻度异常时或者确定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重度异常时,进行相应的提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智能控制柜即插即用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状态信息在电力系统的操作和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状态信息可以用于诸多用途,这些用途包括系统安全和意外分析、系统优化乃至电能市场创建和运营。
根据现有变电站内二次接线“控制电缆+端子排”的接线方式弊端,可以考虑采用航空插头代替原有的控制电缆的方式,实现二次设备的“即插即用”。将原有的二次设备背板插件分别对应独立的航空插头,每个需引出电缆的插件孔对应1个航空插头里的插芯,二次设备安装到屏柜内时,只需将相应的插头插到二次设备的背板插件上。但是,目前即插即用式的智能控制柜,在线路接触不良的情况下无法察觉,或者说是难以检测,实际上,缺少一种针对这种情况的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智能控制柜即插即用的检测方法,在检测方法中引入了带电粒子,以空气为传递介质,可以检测线路接触不良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智能控制柜即插即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智能控制柜的电源的供电状态,并生成相应的供电状态检测信号,其中,该供电状态检测信号呈低电平时代表供电状态异常,该供电状态检测信号呈高电平时代表供电状态正常;还获取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之间的通电状态,并生成相应的通电状态检测信号,其中,该通电状态检测信号呈高电平时代表通电状态异常,该通电状态检测信号呈低电平时代表通电状态正常;
步骤二:根据供电状态检测信号和通电状态检测信号来检测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其中,在同时接收到呈高电平的供电状态检测信号和通电状态检测信号时,确定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异常;若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异常,则执行下一步骤;
步骤三:在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中的其中一个加载带电粒子,同时在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中的其中另一个接收所述带电粒子;若能接收所述带电粒子,则确定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轻度异常;若不能接收所述带电粒子,则确定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重度异常;
步骤四:在确定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轻度异常时或者确定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的连接状态重度异常时,进行相应的提示。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在步骤一中,通过获取智能控制柜的电源的输出电流来获取所述智能控制柜的电源的供电状态;其中,通过一采样电阻和一钳位二极管并联的方式从智能控制柜的电源获取输出电流。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在步骤一中,通过获取智能控制柜的电源的输出电压来获取所述智能控制柜的电源的供电状态;其中,通过一采样电阻和一光电耦合器并联的方式从智能控制柜的电源获取输出电压。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在步骤一中,通过获取电缆配线架和大地之间的电压来获取航空插头和电缆配线架之间的通电状态,其中,通过一阻值为2兆欧的RT型碳膜电阻连接在缆配线架和大地之间来获取电缆配线架和大地之间的电压;并且在所述RT型碳膜电阻上的电压超过5V时确定通电状态正常,在所述RT型碳膜电阻上的电压不超过5V时确定通电状态异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电力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温州电力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58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