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隔热保温蜂窝芯材、其制备方法和植入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6919.9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5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纪双英;史湘宁;刘杰;崔玉华;郝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基础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32B3/12 | 分类号: | B32B3/12;B32B1/06;B32B27/02;B32B27/34;B32B17/02;B32B17/12;B32B33/00;B32B29/00;B32B27/36;B32B27/10;B32B15/02;B32B15/20;B32B15/1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梁瑞林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航空产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热 保温 蜂窝 制备 方法 植入 工装 | ||
本发明属于功能蜂窝制造技术,涉及一种隔热蜂窝芯材、其制备方法和植入工装。在本发明每个蜂窝单元(1)的腔体内有1层至5层平行的隔热隔膜(2);植入隔热隔膜(2)的步骤如下:选择蜂窝基体;制造电隔热隔膜毛坯;植入隔热隔膜毛坯。本发明的植入工装由上部的手柄(5)和下部的植入棒(4)连接组成。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隔热蜂窝芯材、其制备方法及植入工装,在保持蜂窝良好隔热性能的前提下,避免了传统制备方法造成的蜂窝整体密度大幅度增加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蜂窝制造技术,涉及一种隔热保温蜂窝芯材、其制备方法和植入工装。
背景技术
蜂窝具有力学性能高、相对密度较低的优点,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以及工业建筑等领域。尤其是像芳纶纸蜂窝、铝蜂窝或玻璃布蜂窝等高性能蜂窝,由于可以承受较高的耐温等级,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某些高温环境,例如发动机、空天飞机等。而这些高温使用环境往往同时要求蜂窝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
相比泡沫结构的保温材料,同样的力学性能下,虽然蜂窝具有较低的密度,但由于蜂窝单元的腔体较大,空气流动充分,使得蜂窝的隔热保温性能远不如泡沫材料。为了兼顾蜂窝良好的力学性能隔热保温性能,传统的做法有以下两种:一是减小蜂窝的孔格大小,但会提高蜂窝的密度;二是将泡沫填充到蜂窝孔格中,这种方法同样会显著增加材料的整体密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隔热保温蜂窝芯材、其制备方法和植入工装,在使蜂窝具有良好隔热保温性能的基础上,避免传统方法造成的密度升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隔热保温蜂窝芯材,包括蜂窝基体,其特征在于:在每个蜂窝单元1的腔体内有1层至5层平行的隔热保温隔膜2,隔热保温隔膜2与蜂窝的上端面平行。
一种隔热保温蜂窝芯材的制备方法,在每个蜂窝单元1的腔体内植入1层至5层隔热隔膜2,其特征在于,向蜂窝单元1的腔体内植入隔热隔膜2的步骤如下:
1、选择蜂窝基体:蜂窝基体为芳纶纸蜂窝、玻璃布蜂窝、铝蜂窝或者植物纤维蜂窝,蜂窝的深度h=10mm~500mm,蜂窝单元1的边长L1=2mm~8mm;
2、制造隔热保温隔膜毛坯:
2.1、制造隔热保温涂料:将隔热保温填料与硅酸盐无机溶液混合制成具有隔热功能的涂料,隔热保温填料的重量占涂料重量的15%~70%,所配制的隔热保温涂料的粘度要求为500mPa.s~5000mPa.s;隔热保温填料的主要成分为中空玻璃微珠,含量>80%,其他成分为硅酸铝纤维、银粉或镍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2.2、在坯布上印制隔热保温涂料图形:
通过转移印刷的方式在坯布上印制出隔热保温涂料图形,隔热保温涂料图形的形状是与蜂窝单元1的截面相同的正六边形,相邻两个隔热保温涂料图形之间的间距d=3L1~6L1,间距d是相邻两个隔热保温涂料图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隔热保温涂料图形的厚度为0.05mm~0.5mm;所述的坯布是玻璃纤维布、聚酯纤维布或芳纶纤维布;
2.3、在坯布上印制胶层:通过转移印刷的方式在坯布上、隔热保温涂料图形之间的位置附着一层胶层,胶层是液体胶层或者胶膜,液体胶层的粘度为1000mPa.s~5000mPa.s,胶膜的厚度t2=0.02mm~0.1mm;液体胶为环氧胶、聚氨酯胶或丙烯酸树脂胶;胶膜为环氧胶膜;
2.4、裁片:将坯布裁切成正方形,每个正方形中心有一个隔热保温涂料图形,形成隔热隔膜毛坯;
3、植入隔热保温隔膜毛坯:采用植入工装将隔热保温隔膜植入每个蜂窝单元的腔体内,植入的深度为蜂窝深度的5%~95%,停留1s~3s后将植入工装拔出,相邻两层隔热保温隔膜的间距d不小于5mm;植入层数为1层~5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基础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基础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69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