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连续使用的全自动并联电弧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8912.0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27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8 |
发明(设计)人: | 孙少秋;潘益勇;史济炜;张玉防;柴熠;邱征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地址: | 2003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使用 全自动 并联 电弧 发生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连续使用的全自动并联电弧发生装置,包括布置于台面底板的上、下的刀切机构及移载机构,将台面底板所在平面设为XY平面,其特征在于,刀切机构包括Z轴驱动机构、非导电底板及非导电杠杆臂,非导电杠杆臂的一端与Z轴驱动机构相连,另一端上设有钢制刀片,非导电杠杆臂的中部与带座轴承铰接,带座轴承固定在台面底板上,由Z轴驱动机构驱动非导电杠杆臂绕非导电杠杆臂与带座轴承之间的铰接点转动,被试电缆通过快速夹钳固定在非导电底板上;由移载机构带动非导电底板斜向平移。本发明可以连续产生并联电弧,并不需要人工干预;在考虑到检测过程中电弧效果对耗材的损坏,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耗材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并联电弧的发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连续使用的全自动并联电弧发生装置,用于电弧故障保护电器,即AFDD(arc fault detection device)的并联电弧故障特性检测中。
背景技术
电弧故障保护电器是一种符合GB 10963.1的断路器产品,或是一种符合GB16916.1、GB 16917.1、GB 22794的剩余电流保护器产品。在家用电路环境中,如果因为一些外界的异常因素而出现持续燃弧,使得终端电路受到电弧故障电流的影响,会引起着火危险。而这时,电弧故障保护电器会预期降低固定电气装置终端电路的火灾危险。
并联电弧故障检测与保护,是电弧故障保护电器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而该特性的检测,需要检测系统能够稳定提供所需的并联电弧,本发明则涉及一种可连续使用的全自动并联电弧发生装置。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2606:2013,并联电弧发生装置的设计应参照附图1,即将3mm厚的钢制刀片固定在非导电杠杆臂上,非导电杠杆臂通过铰接和非导电底座相连,人工对非导电杠杆臂施压,使得钢制刀片以一定角度切向被试电缆,造成短路从而引发并联电弧。
目前现有的并联电弧发生装置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其原理为:整套装置装配在桌面17的上下两部;对于下部而言,步进电机21为动力,通过联轴器22驱使梯形丝杆15转动,从而带动拨杆16的转动。对于上部而言,拨杆16与基座18为销连接,拨杆16的转动驱动滑台19直线运动,从而使固定在滑台19的钢制刀片12切向放置在电缆卡座20的被试电缆7,造成短路从而引发并联电弧。
现有装置能够实现并联电弧的发生,但还存在如下几个缺点:
1)不能连续地产生并联电弧:在钢制刀片切向被试电缆产生并联电弧后,由于电弧效果,会造成钢制刀片刃口的损坏,并且被试电缆的切点也会有损坏,此时若需继续检测流程,则需要人工干预,更换钢制刀片以及被试电缆。
2)被试电缆没有得到可靠固定:这个装置里被试电缆是放置于电缆卡座上的,并没有设置装夹固定的功能,在测试过程中被试电缆可能会移动从而使得电弧发生失败。
3)材料浪费:不能全面有效的使用物料,需要时常更换钢制刀片,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连续地产生并联电弧的并联电弧发生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可连续使用的全自动并联电弧发生装置,包括布置于台面底板的上、下的刀切机构及移载机构,将台面底板所在平面设为XY平面,其特征在于,刀切机构包括Z轴驱动机构、非导电底板及非导电杠杆臂,非导电杠杆臂的一端与Z轴驱动机构相连,另一端上设有钢制刀片,非导电杠杆臂的中部与带座轴承铰接,带座轴承固定在台面底板上,由Z轴驱动机构驱动非导电杠杆臂绕非导电杠杆臂与带座轴承之间的铰接点转动,被试电缆通过快速夹钳固定在非导电底板上,非导电杠杆臂转动后,驱使钢制刀片切向被试电缆,造成短路从而引发并联电弧;
由移载机构带动非导电底板斜向平移。
优选地,所述Z轴驱动机构包括Z轴伺服电机,Z轴伺服电机驱动电缸模组,电缸模组带动浮动铰接头,所述非导电杠杆臂的一端与浮动铰接头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未经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89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背门装饰灯和LED牌照灯的集成结构
- 下一篇:一种汽车后雾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