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柔性远端的消融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1307.9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09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邹波;朱晓林;李楚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A61B18/14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韩洋;熊晓果 |
地址: | 610045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融导管 镂空结构 镂空部 压力传感器 端部延伸 压力检测 镂空管状 远端 轴向 口径 | ||
本发明涉及消融导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柔性远端的消融导管,该消融导管的远端包括弹性体与压力传感器,所述弹性体为镂空管状结构,其包括A段和B段,所述A段上设置有增加弹性且端部延伸至B段的镂空结构,镂空结构中延B段边沿部分形成若干镂空部,所述镂空部的口径大于镂空结构中其他部分,相邻的镂空部之间形成条形段,所述条形段沿弹性体轴向的长度大于沿弹性体周向上的长度,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条形段上,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检测更精准的消融导管,以及包含这种消融导管的相关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融导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高精度压力检测的消融导管以及包括这种消融导管的相关结构。
背景技术
心律失常是世界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临床上应用导管进行射频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该类疾病,射频消融术进行时,射频能量通过导管传输到电极以及电极接触的部位和周围心肌组织以消融。
经过临床证实只有在导管远端的电极与心肌组织的接触压力合适的条件下消融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具体的,在消融导管治疗时,是将导管插入心脏中,并使导管远端与心脏内壁接触,在此过程中通常重要的是使导管的远端以合适的压力接触心脏内壁以及确定正确的贴靠方向及位置,否则,过度的压力或不正确的贴靠位置可能造成对心脏组织不可取的损伤,甚至心壁穿孔,同时接触压力的大小对导管的精确定位也同样至关重要。
现有技术中,测量这种接触压力的方式有多种,在导管远端设置应变计是其中一种方式。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这种应变计方式实施中,弹性体(导管的头端电极通过弹性体安装在管体上,头端电极接触人体组织后,在力的作用下进一步紧压人体组织,而弹性体在这个过程中则弯曲)的弹性模量不好控制,其如果非常大,则弹性体的变形相对较困难,变形量太小,以至于应变计所反映出来的数值太小或者缺失,使压力的检测效果不好,同时应变计所测量的数值还会和后端定位装置相互配合,测量导管头端的位置以及弯曲方向和角度,如果应变计所反映出来的数值太小或者缺失,则对导管的精确定位也会有影响;
但是,相反,如果弹性体的弹性模量非常小,则弹性体的变形相对较容易,其变形量变大了,应变计所反映出来的数值足够大足够明显,压力的检测效果很好,但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这样的弹性体太“软”,以至于太易弯曲而无法达到消融时的对组织压力的最佳状态,与组织的贴靠压力不够。
所以,现有技术中,各个厂家采用应变计测力时有多种方案,有采用完整的弹性体结构,然后在弹性体上设置多个应变计来进行测量,如强生的CN102160909B专利,其同样存在我们上述的问题;
其次,也有采用不完整的弹性体结构(如镂空结构),来增加弹性体的弹性,如微创的CN201610651602专利,但是其还是会存在上述问题,虽然弹性体的形变量更大,对于单次的应变计测量更有帮助,但弹性体弹性模量的减小始终有一个下限,不能出现上述的太“软”的问题,那么相对的,应变计的测量效果也有一个上限,目前这种方式,还是会存在应变计所反映出来的数值太小或者缺失,以及导管的精确定位有影响的情况,同时,这种结构在实际使用中,弯曲一定次数过后,易产生疲劳,届时应变计的测量会非常不准确,影响测量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柔性远端的消融导管,以及包含这种消融导管的相关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柔性远端的消融导管,该消融导管的远端包括弹性体与压力传感器,所述弹性体为镂空管状结构,所述弹性体包括A段和B段,所述A段上设置有端部延伸至B段的镂空结构(增加弹性),镂空结构中沿B段边沿部分形成若干镂空部,所述镂空部的口径大于镂空结构中其他部分,相邻的镂空部之间形成条形段,所述条形段沿弹性体轴向的长度大于沿弹性体周向上的长度,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条形段上,条形段即形成A段和B段的交接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13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