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强型轮胎内衬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1425.X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8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陆炯;杨其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9/00 | 分类号: | B60C9/00;B60C15/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9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密层 过渡层 胶层 胎圈 轮胎 轮胎内衬层 密封层 材料分布 承载性能 底部材料 底部区域 肩部区域 轮胎结构 胎侧区域 子口 低生热 轮胎圈 肩部 肩空 概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强型轮胎,具体的说是一种加强型轮胎内衬层结构,属于轮胎结构技术领域。其包括气密层和过渡层,气密层包括第一气密层段、第二气密层段和第三密封层段,第一气密层段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一个第二气密层段,第二气密层段分布在胎侧区域;第三密封层段背向过渡层一侧的胎圈底部区域设有第一加强型胶层;过渡层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一过渡层段,第一过渡层段背向气密层一侧左右两个肩部区域设有第二加强型胶层。本发明在肩部及胎圈底部由于材料分布更充足因此强度提高,提升轮胎整体的承载性能;增加的型胶层低生热,因此减少了轮胎发生肩空及子口空的概率;由于胎圈底部材料充足,能够防止轮胎圈部的磨子口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强型轮胎,具体的说是一种加强型轮胎内衬层结构,属于轮胎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辆担负着许多运输任务。有些车辆正常标载,对轮胎承载要求不高,但是要求长距离、长时间的行驶;还有一些车辆要求适合行驶在各类不同路面上(包括非铺装路面),对承载性能要求高,所以这类车辆的轮胎必须足够强壮,用以支撑更高的承载。
一般来说,载重轮胎尤其是承载较重的车辆最容易损坏的位置有两处,一处是在轮胎肩部区域,另外一处在于轮胎的胎圈部位(尤以胎圈底部为最)。因此要加强轮胎承载能力,必须在这两处部位同时进行加强处理,这两处都是属于刚性接触点,肩部是和地面直接接触,胎圈底部是和轮辋直接接触,所以这两部位受力最大,生热也最高。如何增强这两处部位的强度,对于所有国内外企业来说都是一大难题。而加强这两方面强度一般企业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购高强度的胎体钢丝帘线,缺点是费用昂贵,在现在轮胎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无形中增加了轮胎企业的成本;二是使用胶料来对相应区域加厚处理,缺点是精度无法保证、生热偏高,容易造成轮胎的肩空、子口空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加强型轮胎内衬层结构,在轮胎肩部及胎圈底部增加型胶层,从而提高内衬层强度,提升轮胎整体的承载性能;增加的型胶层低生热,因此减少了轮胎发生肩空及子口空的概率。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加强型轮胎内衬层结构包括气密层和过渡层,气密层和过渡层内外连接成一体,其特征是:气密层包括第一气密层段、第二气密层段和第三密封层段,第一气密层段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一个第二气密层段,第二气密层段分布在胎侧区域,每个第二气密层段外端连接一个第三密封层段;所述第三密封层段背向过渡层一侧的胎圈底部区域设有第一加强型胶层;过渡层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一过渡层段,第一过渡层段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一个第二过渡层段;所述第一过渡层段背向气密层一侧左右两个肩部区域设有第二加强型胶层。
进一步的,第一气密层段的宽度尺寸大于第二气密层段的宽度尺寸,第二气密层段的宽度尺寸大于第三密封层段的宽度尺寸,并且第二气密层段的宽度从第一气密层段一端向第三密封层段一端逐渐变小。
进一步的,第二过渡层段的宽度从第一气密层段一端向另一端尺寸逐渐变小。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合理,易于实现,不影响生产效率;肩部及胎圈底部由于材料分布更充足因此强度提高,提升轮胎整体的承载性能;增加的型胶层低生热,因此减少了轮胎发生肩空及子口空的概率;由于胎圈底部材料充足,能够防止轮胎圈部的磨子口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气密层、2-过渡层、3-第一气密层段、4-第二气密层段、5-第三密封层段、6-第一过渡层段、7-第二过渡层段、8-第一加强型胶层、9-第二加强型胶层、10-第三气密层、A-轮胎肩部区域、B-胎侧区域、C-胎圈底部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14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侧面支撑轴承以及辊轧机侧面支撑机构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清废模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