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环泵取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72824.8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3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陈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博泰美术图案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4/02 | 分类号: | F24H4/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100 江苏省南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泵取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泵取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热泵热水器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与较早之前采用瓦斯作为燃料或者采用其他冷媒作为介质的热水器不同,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采用空气代替瓦斯或者冷媒,通过空气冷热交换机等设备将高温高压的空气转变成低温低压,并且吸收在此转变过程中的能量。
但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小高楼层或者高楼层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现有技术中的空气热泵热水器,由于水压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对高楼层的使用者来说往往水压不够,造成水流过小,影响了正常的使用。
有鉴于此,应当对现有技术中的空气热泵热水器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增加循环泵,使空气热泵热水器水压得到保证,满足高层用户使用的循环泵取热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循环泵取热装置,包括压缩机、冷热交换机以及留热机,压缩机上设置有进气口与出气口,出气口通过排气管与冷热交换机连接,冷热交换机与留热机之间设置有循环泵,进气口与进气管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压缩机上设置有马达。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在冷热交换机与留热机之间设置循环泵,将该留热机内的低温水送至冷热交换机内。由于循环泵的存在,使得低温水能够更快的进入冷热交换机内完成热交换,所以保证了热水供给时的水压,对于高层用户的使用得到了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的循环泵取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空气热泵热水器,包括压缩机20,与压缩机20相连接的马达21。马达21为压缩机20运转提供动力。压缩机20上设置有一进气口202和一出气口204,进气口202用以与进气管25连接,空气通过进气管25,并通过进气口202进入压缩机20内部。出气口204上连接有排气管26,排气管26未与出气口204连通的一端与冷热交换机22连接。冷热交换机22未与排气管26连通的一侧设置有留热机24。
值得一提的是,在冷热交换机22与留热机24之间设置有循环泵28,循环泵28连接在冷热交换机22与留热机24之间,循环泵28用以将该留热机24内的低温水送至冷热交换机22内。由于循环泵28的存在,使得低温水能够更快的进入冷热交换机22内完成热交换,所以保证了热水供给时的水压,对于高层用户的使用得到了保障。
压缩机20经由进气管25从该进气口202引入空气,压缩机20将进入其内的空气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并从该出气口204经由排气管26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
留热机24内储存水,冷热交换机22从与传输在该排气管26内的高温高压气体做热耦合,该留热机24内的低温水流至冷热交换机22中与该高温高压气体做热交换,并且吸收大量热能回流至留热机24内。由此,本发明该实施方式中的空气热泵热水器可以高效率地制造出大量的热水,并将热水储存在留热机24内。
显而易见的是,根据本发明中提及的空气热泵热水器,以空气取代冷媒并且具有开放回路,也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空气热泵热水器结果相对精简,更免现有技术中膨胀阀、蒸发器等部件,大幅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此外,本发明能够使得热泵热水器可以在低温状态下继续运作,不会结冰,保证了热水器使用的稳定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博泰美术图案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博泰美术图案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28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