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变捕集SO2的吸收液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81328.9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8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波;汪洋;陈媛;李艳红;冯东;赵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变 so2 吸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煤烟气中SO2捕集、分离、回收技术,具体涉及一类新型的咪唑衍生物相变吸收液,属于节能减排及气体净化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质量也不断恶化,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SO2是形成酸雨和灰霾的重要前体物。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排放负荷巨大,SO2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大气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规定,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SO2排放量控制在2086.4万吨以内,比2010年削减8%,同时我国对烟气中SO2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将从2003年的400mg/m3降低为2011年的100mg/m3。因此开发出脱硫效率高、经济环保、适应性强的烟气脱硫工艺势在必行。
烟气脱硫是目前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与总量最有效、应用最广范的脱硫技术。传统烟气脱硫包括钙法烟气脱硫法、双碱法、氧化镁法、氨吸收法和海水脱硫法等,但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很难工业化。新型烟气脱硫技术微生物法脱硫、尿素法、有机胺再生法、离子液体脱硫等。其中离子液体稳定性好、吸收量大、可重复使用,且利于SO2的富集和资源化。但解吸条件苛刻,在高温下不易完全解吸,且解吸能耗高,不利于离子液体再生和循环使用。有机胺烟气脱硫脱硫效率高、吸收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低起泡性。但高温解吸过程溶质易挥发并生成部分热稳定性盐,溶剂损失严重有效利用率不高。
Bara报道利用咪唑衍生物弱碱性上的氮原子吸收SO2得到固体或液体产物,伴随着吸收产物的生成,导致吸收体系粘度变大,阻碍了吸收反应的进行,且解吸时需要将整个吸收体系加热到解吸温度,再生能耗高。咪唑类离子液体粘度大,不利于传质,且解吸条件苛刻,在高温下不易完全解吸,且解吸能耗高,不利于离子液体再生和循环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吸收性能优越且能有效降低解析能耗的新型烟气脱硫技术;即提供了一种相变吸收SO2的吸收液,其由咪唑衍生物与有机溶剂组成,其中咪唑衍生物的含量为质量分数20-30%。
所述的咪唑衍生物为1-甲基咪唑、1,2-二甲基咪唑、1-丙基-2-甲基咪唑、1-(2-甲氧基乙基)-咪唑、1-(2-甲氧基乙基)-4-甲基-咪唑、1-(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咪唑中的一种。
所述有机溶剂为醇类溶剂、醚类溶剂、酮类溶剂、酯类溶剂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醇类溶剂为丙醇、正丁醇、庚醇、乙二醇中的一种。
所述的醚类溶剂为乙醚、二乙二醇二甲醚、三乙二醇二甲醚,聚乙二醇二甲醚中的一种。
所述的酮类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
所述的酯类溶剂为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中的一种。
所述吸收液以咪唑衍生物作为吸收剂,并溶于有机溶剂中可降低吸收液的粘度,从而促进SO2吸收的传质过程,提高吸收速度。
本发明所述的(咪唑衍生物)溶于有机溶剂所组成的吸收液适用于工业燃煤烟气、冶金行业烟气、硫酸厂废气、轮船尾气、机动车尾气等不同浓度的SO2气体捕集及净化分离。
有机溶剂与吸收剂互配形成吸收液,能有效地降低吸收液的粘度;有机溶液相变吸收SO2后分为液液或液固两相,上相只含有机溶剂,下相为富集SO2的溶液或固体。再生时只需将下相富含SO2的富液或固相产物送入再生塔,减少了解吸时溶液的处理量,从而降低解吸能耗,上相中的有机溶剂回收可以循环吸收SO2。因此,我们选用高沸点、低粘度的溶剂与接枝不同官能团的吸收剂互配,以期达到液液或液固分相的目的。这种相变吸收液吸收SO2,具有分相速度快,再生能耗低,且不存在降解和腐蚀等问题,因此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适宜于作为燃煤烟气中SO2捕集的化学吸收剂。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13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