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密组配轴承快速装调装置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2211.2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9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司敬芝;李治国;王振宇;黄静;郑志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B5/14 | 分类号: | G01B5/1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陈广民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密 轴承 快速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精密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精密组配轴承快速装调装置及使用方法。该精密组配轴承快速装调装置包括单轴承游隙测量装置和组配轴承预紧游隙测量装置。使用本发明装置装调组配轴承,可对组配轴承两端同时施加预紧,避免了预紧加载过程中出现一个轴承预紧力过大,另一个轴承卸载现象的发生,使得到的组配轴承预紧力更加准确、合理;通过精密电机、精密滚珠丝杠对组配轴承进行预紧力的施加,精度高、稳定性好;避免现行操作过程中“试错”的过程,节约生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密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精密组配轴承装调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消除旋转轴轴承的游隙,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回转精度,增加轴承组合的刚性。对于承受负荷较大、旋转精度要求较高的轴承,大多要求在无游隙或少量过盈状态下工作,安装时要进行预紧,以实现无游隙或少量过盈状态下工作。所谓预紧,就是在安装轴承时用某种方法产生并保持一轴向力,以消除轴承中的游隙,并在滚动体和内外圈接触处产生初变形,预紧后的轴承受到工作载荷时,其内、外圈的径向及轴向相对移动量要比未预紧的轴承大大减小,这样就提高了轴承在工作状态下的刚度和旋转精度。
成对、有预紧力的轴承由于可以提高支承的刚性、旋转精度及减小振动,因而在精密机床、航天、航空等领域轴系结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精确预紧力的作用,成对轴承可以有效地防止钢球发生公转打滑和陀螺旋转,减小钢球自旋滑动,从而减小摩擦和发热。
然而,装配过程中轴承预紧力过小,装配后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预紧力过大,装配后会增加轴承摩擦,运转时温升过高,降低轴承使用寿命。因此在轴承设计精度和加工精度一定的情况下,轴系装调过程中预紧力的控制是轴系旋转精度及使用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即轴系的装调精度是轴系旋转精度及使用寿命的决定性因素。
而实际过程中,由于设计人员经验的不足、零件加工的误差等一些原因,造成了轴系装调过程中组配轴承预紧力的不确定性。由于预紧力的不确定性,导致装配过程中反复拆装轴承,通过调整组配轴承内外圈凸出量,来达到设计要求的轴系精度。这样装调虽然可以达到轴系设计精度,但存在以下弊端及隐患:(1)精密轴系内外圈与轴承配合一般采用过盈或微米级的过渡装配关系,轴承拆装过程中,需要对轴承施加一定的外力,容易引起轴承及支撑件变形,划伤,影响其精度;(2)对于角接触轴承,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在外力拆装过程中,极易将轴承内外圈分离,破坏轴承,造成损失;(3)轴系装配过程中,这种试错法的装调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最终施加的预紧力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往往偏大,造成轴承发热,影响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精密组配轴承快速装调装置及装调方法,可测得轴承不同组配形式的最佳预紧游隙,进而在装配过程中实现快速装调,提高效率,可有效避免或减小装调轴承对轴系精度及寿命的影响。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所提供的精密组配轴承快速装调装置包括单轴承游隙测量装置和组配轴承预紧游隙测量装置,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单轴承游隙测量装置包括轴承外圈支承座和轴承内圈压板;
所述轴承外圈支承座包括圆筒状的支承座本体,所述支承座本体的一端设有内凹台阶,所述内凹台阶上平行于支承座本体端面的面用于对轴承外圈端面进行轴向限位,所述内凹台阶上与支承座本体端面垂直的面用于对轴承外圈进行径向限位,
所述轴承内圈压板由直径不同的两个圆柱同心叠合而成,直径较小一端伸入待测轴承内圈,用于对待测轴承进行径向限位,
所述组配轴承预紧游隙测量装置包括轴承座、精密电机、过渡套筒、第一滚珠丝杠、滚珠丝杠法兰套、外圈定距环、第二滚珠丝杠、滚珠丝杠套、法兰压板、标准平面反射镜和自准直仪。
所述轴承座用于对待测轴承进行径向限位;
所述过渡套筒包括套筒内圈和套筒外圈,所述套筒外圈和待测轴承的内圈配合,所述精密电机固设于套筒内圈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22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