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叠合柱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84162.6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3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伟;李晨;冯曹杰;乔崎云;曹万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1D19/02;E01D10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叠合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承重的长条形结构建筑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叠合柱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土地资源面积的减少,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钢筋混凝土柱作为一种支柱、桥墩或基础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传统普通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高强混凝土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材料,具有抗压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耐久性好的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主要竖向承重构件柱的制作中。应用高强混凝土可减小柱截面尺寸,减轻自重,提高经济效益。但高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较,高强混凝土的延性较差,阻碍了其推广应用。为了改善高强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差、延性差等缺点,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加钢纤维以改善混凝土性能,发展出钢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可以大幅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其主要特点是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延性,从而可以控制裂缝的开展,但是对于抗压强度的提高有限。
高强钢筋具有强度高,节约钢材使用量,经济性好的优点,是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相匹配的理想材料。然而高强钢筋与普通钢筋相比,受腐蚀后其强度损失大,对结构的安全性带来较大影响。
现有钢筋混凝土柱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全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柱,该种柱整体性能好,但施工周期长,模板使用量大,难以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另一种为全装配式混凝土柱,该种柱采用全预制构件,施工周期短,但其梁柱节点位置薄弱,造成结构整体性差。而且,现有混凝土柱变形能力较差,变形后难以恢复,混凝土损伤较大。
因此,亟需发明一种工艺简单、抗压强度高、延性好且结构安全性能高的高恢复性半装配式叠合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抗压强度高、延性好、结构安全性能高且兼具高恢复性的半装配式叠合柱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上现有钢筋混凝土柱抗压能力差、延性差且结构安全性能不高、变形后恢复性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叠合柱,包括高强混凝土芯和预制的钢纤维混凝土管,所述高强混凝土芯现浇筑于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管内;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管内镶嵌有箍筋和纵向受力钢筋,所述箍筋用于捆扎固定所述纵向受力钢筋,且所述纵向受力钢筋表面涂覆有防锈涂层。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管的截面呈多边形,并在该钢纤维混凝土管的边角处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嵌入式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管内。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加强筋的截面呈三角形。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加强筋表面涂覆有防锈涂层。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管的内表面设有若干凹槽,所述高强混凝土芯表面嵌入式填充于所述凹槽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叠合柱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所述纵向受力钢筋表面进行涂覆防锈漆,通过箍筋对纵向受力钢筋绑扎形成内设容置腔的钢筋网;
S2.在所述钢筋网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分别搭架模板,并模板所形成的空间内浇筑钢纤维混凝土,以形成钢纤维混凝土管;
S3.对多个所述步骤S2加工后的钢纤维混凝土管进行现场装配,向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管内现场浇筑高强混凝土,以在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管内形成高强混凝土芯。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步骤S1还包括:将所述钢筋网的截面加工呈多边形,并在所述钢筋网的边角处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通过所述箍筋以固定。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加强筋的截面呈三角形。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在所述步骤S2后还包括,对步骤S2获取的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管的外表面打磨,并对所述钢纤维混凝土管的内表面加工凹槽。
本发明的一种叠合柱及其制作方法,其中,本发明的叠合柱在合柱受到偏心压力时,高强混凝土芯承受主要轴力,以发挥其抗压强度的特点,同时,利用设置在高强混凝土芯外的钢纤维混凝土管,提高叠合柱的受侧抗拉强度,从而以避免高强混凝土芯过早出现裂缝,缓解由于裂缝发展而造成的纵向钢筋腐蚀的问题,保护受侧拉纵向钢筋,改善叠合柱的整体延伸性,以达到提高其抗震性能,最大程度发挥钢纤维混凝土的延伸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41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脸支付系统
- 下一篇:电子商务物流商品辅助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