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白桦茸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87705.X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5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伯纶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赵倩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量百分比 三萜类化合物 营养液 培养基 白桦茸 含氮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 预先混合 萃取液 干料 柿树 种谷 制备 调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白桦茸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基,其至少包括:一干料部分,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50%~70%,该干料部分包含至少一种谷类组合物;以及一营养液,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30%~50%。该营养液依下列组成比例与方法调配所预先混合: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9%并且包括至少一种含碳化合物的一第一成分;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5%并且包括至少一种含氮化合物的一第二成分;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3%~9%的一柿树萃取液;以及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77%~95%的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白桦茸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尤指一种提高白桦茸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产量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白桦茸(Inonotus obliquus)是一种民间药用真菌,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地区,菌丝体内含有大量的葡聚糖、异多醣体、果胶等物质,可作为细胞膜成分之一,特别是多醣类的BRM(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物质中葡聚糖的含量较高,可以提升免疫细胞的活力,具有抑制癌细胞扩散、防止癌症復发、避免胃肠吸收到致癌物质等效果,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逐渐引起人民的关注,成为医药工业和保健品工业的热门开发领域。
白桦茸中除含有前述多醣类外、亦有研究显示其富含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血压以及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然而,目前野生的白桦茸价格昂贵,且来源日益枯竭,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使用人工栽培如固态发酵培养技术,由于现阶段栽培困难,产量较低。现有白桦茸的固态培养基,多以木屑和麦麸搭配其他营养物质制备培养基,并无法有效提高白桦茸菌丝体产物的产量。此外,以人工方式培养的白桦茸,所含的有效成分三萜类化合物的成份比率均较天然生成的野生白桦茸来得低。因此,如何提高人工培养白桦茸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占比,是为目前白桦茸培养相关研究的热门课题。
本发明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白桦茸的固态培养基以及其制备方法,在藉由添加特殊营养液的固态发酵模拟白桦茸天然的生长环境,并维持产物营养成份的同时,亦能有效率的提升白桦茸所含的有效成分三萜类化合物的产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前述的问题与缺陷,发明人以多年的经验累积,并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不断试作与修改之后,始有本发明的一种提高白桦茸的三萜类化合物的培养基配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白桦茸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基,其至少包括:
一干料部分,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50%~70%,所述干料部分包含至少一种谷类组合物,所述谷类组合物选自由以下禾本科植物所组成的群组:燕麦、大麦、薏仁、稻米、小米、玉米、高粱、黑麦及小麦中的至少两种;以及
一营养液,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30%~50%,所述营养液包含:
一第一成分,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9%并且包括至少一种含碳化合物;
一第二成分,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5%并且包括至少一种含氮化合物;
一柿树萃取液,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3%~9%;以及
水,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77%~95%。
其中,所述柿树萃取液是萃取自柿树科植物的叶、茎或果。
其中,所述柿树萃取液依以下方法所制备:将柿树的叶经清洗、烘干后,加入30%的酒精中煮沸1.5小时,柿树叶与所述30%酒精的重量比为1∶20,过滤后向所述滤液中加入乙酸乙酯,所述滤液与所述乙酸乙酯的重量比为1∶0.6,混匀后静置5~10小时,待溶液分层后取上层液即完成制备。
其中,所述营养液的酸碱值介于5至8。
其中,所述第一成分选自由以下成份所组成的群组或其组合物:蔗糖、果糖、麦芽糖及葡萄糖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77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