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排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95416.4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1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谭祥辉;黎宝生;许继业;侯晓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气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电子设备排放的噪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噪音不但成为产品准入市场的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产品竞争差异化的重要因素。
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安装排气装置,从而对电子设备中的风扇的噪声进行降噪处理。电子设备的部署需要,排气装置的厚度是受限的。排气装置可以使用隔声材料(例如钢板、铝板等密度较大的材料)组成气流通道来管理气流的传播方向,使用吸声材料(例如海绵、纤维等多孔吸声材料等)吸收噪音。通常排气装置对高频噪音容易吸收,而中低频噪音不容易吸收。
可以采用两个指标来衡量排气装置的性能。两个指标分别是流阻和插入损失。其中,流阻是指排气装置对空气的阻碍作用,流阻的大小与空气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插入损失是指排气装置对噪音的消耗作用,插入损失与气流通道的长度、吸声材料的厚度成正比。在排气装置有限的厚度内,最大化排气装置的插入损失、最小化排气装置的流阻,排气装置所获取的总体降噪收益最大。
现有一种排气装置,如图1所示,在电子设备的机架内的风扇出风口处配置“Z”型气流通道,增加气流通道的长度。但是,Z型气流通道存在两次的气流拐弯,排气装置的流阻增大。Z型气流通道的总体降噪收益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排气装置,用于提高排气装置的总体降噪收益。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包括罩。该罩包括空气进口、第一空气出口和第二空气出口。该罩沿着机架的侧装配,该空气进口被布置在机架的侧的开口,在设置于机架内部的风扇的推动下,机架的侧的开口输出的该机架中的空气经由空气进口进入罩并经由第一空气出口以及第二空气出口从罩出去。该罩的内部包括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是空气进口的第一部分,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包括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是空气进口的第二部分,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包括第二空气出口的至少一部分;空气的第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移动;空气的第二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移动;第一气流通道的通风面积为S1,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通风面积为S2;当该罩包括第一空气出口并且不包括第二空气出口时,该罩的内部包括第三气流通道,第三气流通道的入口是空气进口,第三气流通道的出口是第一空气出口,经由空气进口进入罩的空气沿着第三气流通道移动,第三气流通道的通风面积为S3,(S1+S2)大于S3;当该罩包括第二空气出口并且不包括第一空气出口时,该罩的内部包括第四气流通道,第四气流通道的入口是空气进口,第四气流通道的出口是第二空气出口,经由空气进口进入罩的空气沿着第四气流通道移动,第四气流通道的通风面积为S4,(S1+S2)大于S4。
相对于仅有一个空气出口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包括两个空气出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包括两个气流通道,两个气流通道的通风面积之和大于一个气流通道的通风面积。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方案有助于增加通风面积。其中,通风面积为气流通道的最小截面面积。根据通风面积=通风量/空气流速的关系,在单位时间的通风量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通风面积增加时空气流速降低。空气流速降低时可以降低排气装置的流阻。另外,在单位时间的通风量保持恒定的情况下,用于推动空气流动的风扇的转速也相应降低。风扇转速降低时,风扇的噪音也随之降低。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在散热效果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降低风扇的噪音。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助于提高总体降噪收益。
除了通过降低风扇的转速来降低风扇的噪音外,该排气装置还包括第一声音吸收板,该第一声音吸收板被布置在罩的内表面,用于吸收风扇的噪音,该第一声音吸收板的厚度可根据排气装置的厚度限制而定,一般而言,第一声音吸收板的厚度越高,吸声效果越好,通过增加第一声音吸收板的厚度来提高对风扇发出的中低频的吸声能力。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罩的内表面布置第一声音吸收板,可在第一声音吸收板和机架的侧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则在风扇的推动下从机架的侧输出的空气经由空气出口进入罩时分为两部分,空气的第一部分沿着第一气流通道移动,空气的第二部分沿着第二气流通道移动。其中,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是空气进口的第一部分,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包括第一空气出口,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是空气进口的第二部分,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包括第二空气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54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