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升压站建筑物基础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98006.5 | 申请日: | 2017-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0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杰;王荔;田伟;陈尚文;张军有;张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32 | 分类号: | E02D27/32;E02D15/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5 | 代理人: | 韩燕,金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压 建筑物 基础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升压站建筑物基础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非石化能源将满足本国15%的能源需求,这对我国未来风电的发展规模和进度等都提出了空前的期望,加快风能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将成为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2.3亿KW;为我们风电发展提供了大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
在风电场的建设中,为了减小线路电流借以减小电能的损失,在风电场中建立升压站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施工步骤。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升压站建筑物基础施工方法,保证施工后的升压站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升压站建筑物基础施工方法,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
(1)、定位放线:测量人员依据厂区施工控制网,测设出生产综合楼纵横控制轴线,并用红油漆三角符号标于承水混凝土垫层上;施工人员根据纵横控制轴线放出框架基础、地梁边框线以及柱头插筋边框线,用于框架基础及连梁扎筋立模的施工;
(2)、土方开挖:机械开挖时,基础承台处预留150mm厚土层由人工进行开挖至设计标高,其余皆预留200mm左右的土由人工挖除至垫层底标高,基坑开挖完毕后即进行地基验槽;地基验槽后进行桩头处理和垫层浇筑;
(3)、安装钢筋:先安装基础承台底板的钢筋,然后将基础柱钢筋插入承台底部,再安装承台梁钢筋,最后进行钢筋的绑扎固定;
(4)、支模混凝土浇筑:模板搭设完成后,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振动采用φ50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每浇一层振捣一遍,每两层之间的振动棒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中10cm,同时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混凝土的振捣顺序采用“行列式”,振点均匀排列,每次移动距离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R的1.5倍,使用振动棒时要做到“快插慢拔”,防止面层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以及振动棒抽出时造成空洞等现象,振捣时间为20—30s,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为准;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用刮尺刮平,并用木抹收面,混凝土终凝前用木抹再拉毛两遍即可。
所述的混凝土振捣方法采用垂直振捣或斜向振捣,垂直振捣即振动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斜向振捣即振动棒与混凝土表面成40°-45°。
所述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进行温湿度养护,养护时间为至少7天,养护完后,拆除模板。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施工方法设计合理,施工完成后,升压站建筑物整体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升压站建筑物基础施工方法,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
(1)、定位放线:测量人员依据厂区施工控制网,测设出生产综合楼纵横控制轴线,并用红油漆三角符号标于承水混凝土垫层上;施工人员根据纵横控制轴线放出框架基础、地梁边框线以及柱头插筋边框线,用于框架基础及连梁扎筋立模的施工;
(2)、土方开挖:机械开挖时,基础承台处预留150mm厚土层由人工进行开挖至设计标高,其余皆预留200mm左右的土由人工挖除至垫层底标高,基坑开挖完毕后即进行地基验槽;地基验槽后进行桩头处理和垫层浇筑;
(3)、安装钢筋:先安装基础承台底板的钢筋,然后将基础柱钢筋插入承台底部,再安装承台梁钢筋,最后进行钢筋的绑扎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80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