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气式膨胀阀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0024.2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57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海沼广司;早坂雅史;小岛康志;天池将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
主分类号: | F16K31/04 | 分类号: | F16K31/04;F16K31/06;F16K1/36;F16K37/00;B60H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崔巍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世***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 膨胀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省空间化、组装性提高、成本削减等的汽车空调用的电气式膨胀阀。在阀主体(10)设置具有导管连接用流入口(31)和导管连接用流出口(32)的贯穿路(30),并且检测在该贯穿路(3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40)一体地设置于该阀主体(1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空调的制冷循环的膨胀阀,尤其涉及不需要变更已有的设置空间、配管系统等而一体地安装了压力传感器的电气式膨胀阀。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空调的制冷循环,以往实际上提供如图5所示的结构。即,图示例的制冷循环100具有压缩机101、冷凝器102、蒸发器103、内部热交换器104以及膨胀阀110,在内部热交换器104中在从冷凝器102被引导到膨胀阀110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液相)与从蒸发器103被引导到压缩机101的吸入侧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相)之间进行热交换。
并且,在所述膨胀阀110中,根据利用所述内部热交换器104进行热交换前的低温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调整从制冷剂流出口被导出到所述蒸发器103的制冷剂的流量(压力下降度和温度下降度)。
并且,在不具有图5所示的内部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循环中,向膨胀阀110导入来自冷凝器102(或者设置于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接收器)的制冷剂,从膨胀阀110流出的制冷剂被导入压缩机101的吸入口。
作为该制冷循环100中所使用的膨胀阀,已经提出了采用电气式(电子控制式)的膨胀阀(以下,称为电气式膨胀阀)(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在该电气式(电子控制式)的膨胀阀中,作为使对设置于制冷剂流入口与制冷剂流出口之间的阀口进行开闭的阀芯沿所述阀口的开闭方向升降的阀芯驱动源,使用了将电动马达作为主要部分的电动式致动器或将螺线管作为主要部分的电磁式致动器。
在这样的电气式膨胀阀的控制中,例如利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来检测从所述蒸发器103导出的低温制冷剂的温度、压力等,在内设有微计算机的控制单元中,根据该检测出的温度、压力等的信息,生成用于调节该电气式膨胀阀的开度的控制信号,并提供给所述电动马达、螺线管,由此使所述阀芯升降而调节阀开度,由此控制从制冷剂流出口向所述蒸发器103导出的制冷剂流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5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像上述那样采用电气式膨胀阀的情况下,需要利用压力传感器来检测从蒸发器导出的低温制冷剂的压力,但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气式膨胀阀中,由于所述阀芯驱动源在阀主体的下部前表面侧朝向斜上地配置,因此在所述阀主体中无法确保用于安装压力传感器的空间(安装面)。并且,在汽车空调中,由于设置膨胀阀的部位(空间)、配管系统被预先确定,因此还存在很难使所述阀主体进一步增大的情况。因此,存在需要用于单独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设置空间的问题、或组装工序复杂化而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省空间化、组装性提高、成本削减等的汽车空调用的电气式膨胀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电气式驱动阀用于汽车空调,所述电气式膨胀阀具有:阀主体,该阀主体设置有制冷剂流入口、制冷剂流出口以及阀室,该阀室具有设置于所述制冷剂流入口与所述制冷剂流出口之间的带有阀口的阀座;阀芯,该阀芯用于对所述阀口进行开闭;以及阀芯驱动源,该阀芯驱动源用于使所述阀芯在所述阀口的开闭方向上移动,所述电气式膨胀阀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主体设置有贯穿路,该贯穿路具有导管连接用流入口和导管连接用流出口,并且检测在所述贯穿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阀主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不二工机,未经株式会社不二工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00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