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组光传送网业务交换及映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0025.7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29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利;郁小松;程丽洁;张杰;刘国军;张小建;李建岐;于鹏飞;连纪文;周晓东;李宏发;陈端云;林琳;郑蔚涛;林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J3/16 | 分类号: | H04J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李莎;李弘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组 传送 业务 交换 映射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组光传送网业务交换及映射系统,按照信号流的方向依次包括:业务输入模块、输入端交换模块、映射传输模块、输出端交换模块和业务输出模块;针对所传输的业务的不同业务类型、颗粒度大小、优先级和可靠性需求来对业务进行编号的方案,并在交换时根据这个编号来选择对应的输出端口,并涉及了将不同类型的业务在同一条传输线路上统一映射的组装、切分和恢复方法。以此来完成对多种业务类型和业务粒度大小的统一映射及交换。此外实现了当业务粒度大时在光层传输,当业务粒度小时在电层传输,提高了光层和电层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电层设备的负载压力,降低了网络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通信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分组光传送网业务交换及映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4G应用、大客户以太网专线和家庭宽带业务的迅猛发展迎来了大带宽时代。运营商面临着大带宽的消耗与资源紧缺的矛盾。“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Network,PTN)+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OTN)”多层网络架构虽可以解决带宽问题,但是存在投资高、机房空间和资源消耗大、业务调度困难等多种问题。
目前,我国运营商的骨干网主要分为两层:骨干路由器IP承载网(IP层)和骨干光传送网(光层),两层一直分别独立地发展。近年来互联网等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骨干网流量急剧增长,使得IP层的路由器面临着巨大的扩容和处理压力,导致其容量、复杂度与功耗不断提高。而其中的“过境”流量大大加重了P路由器的负担。使用昂贵的路由器线卡处理这类流量,造成了网络成本和功耗的快速增长。
分组光传送网(Packet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POTN)指具有光通路数据单元(ODUk)交叉、分组交换、虚容器(Virtual Container,VC)交叉和光通路交叉等处理能力,可实现对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和分组等业务统一传送的网络。它通过深度融合PTN和OTN系统,实现了网络的扁平化,相对于传统的“PTN+OTN”叠加组网模式,POTN避免了城域OTN下沉,极大地缓解了建设压力,并可大幅度节省机房空间、能耗等配套投资,其效果将大幅超出PTN与OTN的简单堆叠,实现“1+1>>2”。
中兴通讯发布了业界首个PTN向POTN平滑演进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ZXCTN 6500产品平台上采用统一交换实现了PTN和OTN的有机融合,支持L1/L2/L3业务的统一高效承载,并率先完成了中国移动POTN初步技术验证性测试。在转发层面,该方案引入了通用交换矩阵,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PTN和OTN的统一交换与功能集成,采用业界首创的Hybrid线卡技术实现PTN分组业务和ODU子波长业务在线路侧的融合,实现了PTN分组和OTN子波长业务的灵活调度与任意转换。在光层,引入光子集成(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PIC)技术实现波分功能的集成化,提升了设备集成度,避免了波分的复杂规划和运维,提供SDH-Like的运维能力。
在业务映射方面,现有的研究主要提出将所有的信号以一种固定的大小进行统一封装,若信号粒度小于固定格式,则对其进行填充,若信号大于固定格式,则将其进行分段。以保证所传输的信元以固定的大小和格式进行传输。
虽然传统“IP层+光层”多层网络架构虽可以解决带宽问题,有效降低对核心路由设备的容量需求,解决网络容量的瓶颈,从而提升整个网络的容量。但是在向下层延伸时,又遇到了投资高、机房空间和资源消耗大、业务调度困难等多种问题。以发达省份为例,接入层和汇聚层的机房资源都非常紧张,现有机房已经堆叠了同步数字系列(SynchronousDigital Hierarchy,SDH)、OTN、PTN、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等多种承载设备,对空间及电源的消耗极大,已没有足够的空间再放设备及配套电源,而新建机房又面临房价高、寻址困难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北京邮电大学;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00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